烟草在线据烟花三悦公众号报道
对于“天价烟”,烟草行业的态度一贯鲜明而坚决。
2008年,国家局印发文件,明确规定新开发的卷烟牌号规定零售价格不得超过1000元/条。2012年,国家局再次印发《关于开展“天价烟”和卷烟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工作意见的通知》。2013年,为防止“天价烟”问题在个别地方出现反复,又连续印发两个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管,对高价位卷烟市场继续开展全面检查。
今年2月,有媒体报道个别卷烟市场又出现“天价烟”现象之后,国家局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全行业持之以恒抓好“天价烟”治理,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
4月10日,国家局召开进一步治理“天价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行业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的高度,深刻认识“天价烟”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巩固专项治理成果,采取严格措施防止“天价烟”问题反弹。
正因为烟草行业在源头上坚持长抓抓常,“天价烟”一度蔓延的势头很快得到有效遏制,甚至“天价烟”本身也都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年初之所以个别地区、个别品牌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除了元旦、春节假日消费的季节性因素之外,我们特别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新情况、新变化:
一是消费能力提升带来的消费需求升级,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更高品质、更高价值、更高差异的市场需求。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消费需求的出现,并非还是过去那种以相互攀比、盲目跟风为主的炫耀性消费,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需求升级,和华为推出上万元的超高端产品Porsche design,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二是部分高端卷烟因为原料、工艺、产能等方面的限制,导致货源供应相对有限,还无法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又因为这种供应的稀缺性进一步推高了市场上的溢价效应,特别是春节等传统节日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烟草批发环节只有800多元的卷烟在市场上超过了1000元建议零售价。就像茅台一年只有5、6万吨的产量一样,供、需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三是随着需求的减弱,卷烟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非常低迷疲软的状态,特别是2015年提税顺价以来,6%的提税并没有对应体现在零售终端的价格上扬,卖烟不赚钱甚至亏钱并不是个别现象,零售环节普遍性的盈利不足导致零售客户对高端卷烟有更高的盈利诉求,部分零售客户因此对需求相对强烈、有溢价空间的高端卷烟“下手”价格炒作。
四是个别地区、个别品牌仍然有用价格炒高来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的过度追求,为了较短时间更低成本制造市场关注,默许甚至纵容价格炒作,尽管炒作的区域范围、绝对数量都是极其少数,但造成的社会影响相当恶劣。对于这种“害群之马”,对于类似的违法违规行为,烟草行业一直坚持辣手治乱、坚决打击,绝不手软、绝不姑息。
这些问题存在和情况变化,让“天价烟”治理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让烟草行业有些时候不得不很委屈地“挨板子”,更提示了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认识和准备,既要抓小抓早,更要久抓常抓。同时,要做好“天价烟”的长效治理,防反弹,防反复,除了烟草行业自身的努力,除了在严格规范经营、严格价格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加强货源供应等方面健全常态化管控机制,还需要两个方面的协调同步。
一个是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治理“天价烟”,离不开媒体的舆论监督,烟草行业也欢迎这样的“提示警醒”,但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和舆论操守,屡屡用“天价烟”来炮制一些夸张而低俗的标题,片面化、夸大化、极端化地输出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观点,既不尊重烟草行业治理“天价烟”所采取的措施行动,还主观臆断地强加于“天价烟”各种不符实际的标签化,对“天价烟”的治理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于这样的舆论跑偏,既需要烟草行业的权威发布以正视听,更离不开公众对于“天价烟”以及“天价烟”治理的公正立场和理性认识,才能铲除这些借题发挥、混淆视听的生存土壤。
另一个是积极倡导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要从根源上杜绝附加于高端卷烟上的炫耀性消费,防止“天价烟”对于奢靡消费、助长腐败、滋生不良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从源头上抓好高端卷烟的产销投放,关键是要对那种盲目追求“天价”的不良习气坚决说“不”,不能一味迎合、助长攀比,同时要在进一步强化价格告知、优化价值设定的基础上,在倡导理性消费、营造积极氛围、树立良好风气等方面多管齐下、多下功夫。下一步,中式卷烟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高端产品,还需要在需求满足、消费引导和责任履行之间找到结合点,通过更高的价值、更优的品质、更好的服务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利益,引导消费趋向于更加健康更加理性。
当然,如何更好地对接日益增长的高端需求也需要通盘考虑。对于需求的客观存在,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拱手相让”。通过积极的引导,科学的投放,合理的供给,有效满足市场需求,防止不法分子趁虚而入,损害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而且,还要高度重视卷烟零售户的盈利问题,切实维护广大零售户的合理利益,减少防止因为盈利不足而对部分高端产品过度溢价。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