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贺师傅,我这边机子有个棘手的问题,能不能麻烦您过来看一下?”
“贺师傅,向您请教下,这台设备的运行原理是什么?”
……
走进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卷烟厂卷包车间,“贺师傅”这一称呼时不时在耳旁响起。贺师傅,是该车间高级技师贺思建。尽管诸多荣誉加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但他每天依旧身穿一身蓝色工作服,穿梭在各种设备之间,为大家排忧解难。
沉迷于机器
从1980年进入贵阳卷烟厂,贺思建一干就是36年。13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贺思建从一名年轻技工成长为高级技师,每天都在对付各种机器设备的疑难杂症。
1996年,贵阳卷烟厂引入一套进口翻盖包装机,贺思建一边虚心向外国专家请教,一边自己摸索和研究,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设备的性能、构造、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
后来由于设备老化,有段时间卷烟外包装盒出现了“擦花”现象,严重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为解决这一问题,贺思建和同事们一心扑在设备上,曾经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经过反复改造、调整,他们最终攻克难关,增强了设备的稳定性,确保了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如果我在机械方面有一个问题没弄懂,我会一晚上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直到弄懂为止。”贺思建告诉记者。出于爱琢磨机械设备的“嗜好”,他没有追求行政上的晋升,坚持在一线做维修工,一门心思放在机器上。
2015年年底,贵阳卷烟厂从意大利进口了一套全新卷烟机设备,安装调试结束后,设备却“生病”了。卷烟厂请意大利工程师来查找病灶,不料遭到了拒绝。“我们的设备肯定不会有问题,一定是你们的原材料有问题。”对方说道。
机器无法生产,价值上亿元的设备只得停下来。贺思建急了,他蹲在机器前“摸”了3天,硬是把一套从没见过的设备“吃透”了。3天后,贺思建找到外方代表:“不是我们的原材料有问题,确实是你们的调试出现了偏差,只要把里面的一个导轨延伸一下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说完,他拉着厂方技术人员和翻译在设备前一起检查,结果真如他的判断。
只要发现机器上的问题,贺思建就只有一个态度——不解决不罢休。正是这种态度,让他做到了精通各类设备。
执著于创新
作为最富有经验的技术骨干,贺思建集中精力为车间解决技术难题,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守护在生产一线,同时思考如何挖掘设备潜力、提升生产效率。
2010年,贵阳卷烟厂专门创建了“贺思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发挥劳模的技术优势,在技术改进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6年1月,贵州中烟开发了一款需要迅速投入市场的新产品,而这款产品要求在烟盒内骨架上印刷宣传标识,8个字位置误差不得超过0.04毫米。
贺思建接到任务后带领团队苦心钻研。在实践过程中,他发现标识的定位有0.01毫米的误差,随着机器转数的加快,误差会越来越大。他制定出3个方案,最终通过安装监测点来控制误差,避免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那段时间,贺思建从早晨上班到晚上10时不停地工作,连续一个星期持续这种状态,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像这样的改进,贺思建带领队伍完成了很多:
2000年,完成YB41设备改造任务,使设备有效作业率提升15%,为企业节约资金30多万元。
2008年,对GDX2转塔吸风系统和铝纸折角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全面提升卷烟成品的包装质量水平,降低了各项质量问题出现的几率,获得了当年贵州省企业管理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2013年,对高速机商标纸盖舌挤压装置进行改造,增加了设备稳定性、减少了备件更换时间、降低了备件损耗,大大提升了高速机生产效率。
2014年,完成出口烟烟包双钢印改造,达到了外资方的工艺要求,保证了贵阳卷烟厂出口烟任务的顺利完成。
……
在贺思建的带领下,工作室到目前已完成技改创新项目十余项。
醉心于授业
除了攻坚克难,工作室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培养年轻的技术能手。自工作室开始筹建,贺思建就与成员们思考如何将各自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后来人。
他们针对车间生产设备的特点,总结出了一套理论探讨、排故演示、实践指导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高级技师为核心,通过分级辅导、因材施教的方式,建立起车间技师后备队伍和普通维修工后备队伍,让车间的技术维修队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相长。
工作室还将成员们的维修经验转化为规范性的《卷烟包装与卷制质量缺陷防控图册》,包含3部分共40项具体故障现象及维修方法,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操作人员和修理人员提供了直观的质量防控和故障快速处理方法。该手册不仅被车间列为新进操作人员的培训教材,更被列为首批全省烟草工业系统示范教材。
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维修工的请教,贺思建一直都是来者不拒。
向贺思建请教过技术的工人很多,但正式签订了“师带徒”协议的,赵亦丰是第一个。
赵亦丰进厂时是一名操作工,在一次考试中名列前三名,走上了设备维护岗位。2005年9月,赵亦丰正式向贺思建拜师。
在2006年的行业技术比武中,师徒两人以全厂第一、第二名晋级;在全省比赛中,师傅有意“捧”徒弟,赵亦丰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省级冠军”。2013年,赵亦丰如愿成为高级技师。如今,赵亦丰也带了三四名徒弟,其中成长最快的已达到高级修理工的水平。
2011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机械系的技术员陈相是贺思建最小的徒弟。尽管是科班出身,但陈相认为师傅的理论知识一点也不比自己这个大学生差。
“出现一个故障,师傅都会系统地讲解整个设备的工作原理。他是想让我们明白,问题也许不是这一个点引起,有可能是其他部位导致的。”陈相说。
烟包玻璃纸静电产生吸附,产生缺陷的比例是6%,这一直是困扰工作室的问题。
前不久,陈相同贺思建一道去意大利学习。在那里,师徒两人找到了解决类似问题的答案。回到厂里后,陈相在贺思建的指导下立即着手研究,完成《小包玻璃纸成型窗设计及改造》创新项目,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短短6年时间,工作室培养出了合格技术员3人、修理技师十余人、后备修理人员20余人,为企业储备了大量优秀高技能人才。
2016年,中宣部命名了第二批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贺思建成为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普通劳动者。
“雷锋是我从小到大学习的楷模,我自己达不到雷锋的高度,我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贺思建说。
再过几年,贺思建就要退休了。但“贺思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会一直存在,贺思建的精神也将一直传递下去。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