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自“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于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以来,管理学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到麦格雷戈的X、Y理论,再到威廉﹒大内的Z理论(组织文化)和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可谓是,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管理学理论、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归纳起来,有一条“从强制到人性、从粗到细”的发展主线。那么,是不是越细越好?笔者认为,当前有部分企业在精益管理的问题上走入了“细”的误区,而忽略精益管理的本质。
“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随着精益管理的深入推进,很多企业的工作要求、规定和程序越来越细,有时候真的让人无所适从,已经到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地步。“细”没有错,精益管理原本有就精细化管理的内容,也强调管控细节,把控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越细越好,“细”只是手段,“益”才是目的。这就要求“细”必须以“益”为目的,如果“细”到影响到效率、影响到“益”的实现,那么,这种“细”就需要反思与纠正了。不客气的讲,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追求极端的“细”?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没有管理担当,不敢承担责任,而是要把制度当成挡箭牌,来推卸责任。
“细”强调过程管控,而不是每个细节。精益管理虽然也强调“细”,但是,这个“细”突出的是过程管控,具有整体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细”,这里的“细”与应该理解为“精细”则更为妥当。实际操作中,一些人认为制度不规定到每一个细节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一个制度就十几页,甚至几十页,搞得学习制度成为一种负担。对这种制度,原本工作就很忙的一线员工,会认真去学习吗?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吗?笔者认为,有些事情,不是一个“细”字就能解决问题的,不是发一个制度就可以高枕无忧的,管理才是根本。
“细”强调效率,而不是繁琐。精益管理中强调“细”的出发点就是要通过细化来达到提高效率、管控质量的目的。任何时候都不得脱离这个根本,而去追求细枝末节。从效率、质量的角度来讲,“细”是有章法的,是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不是为细而细的。精益管理搞了很多年了,但在这个最基础的问题上,反而有不少人看不清了,或者忽视了。正是在这些基础的问题上犯糊涂,影响到了员工参与精益管理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了精益管理的生命力。
“细”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精益管理强调“细”,其实也讲究国情企情,从粗到细有一个过程,有时候一步地位,不见得是好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着原来方向上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