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烟叶生产关键环节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我们通过对平衡施肥和移栽密度互作影响的探究,旨在摸索出当地烟草适宜的施肥量和栽培密度。从最终数据可以看出,亩施纯氮9.5公斤、移栽株距55厘米的处理效果最佳。
[关键词]:氮用量;密度;互作;烟叶风格
本试验探讨了浓香型烟叶氮素营养与密度(株距对比)互作对烟田群体结构特征、光环境及烟叶风格特色的影响,对确立最具当地质量特色的群体结构指标及其合理调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试验选择在江西省峡江县金江乡金滩村委宋家组一户烟农的责任田中进行,试验田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肥力中等、均匀,地面平整,靠近水源,灌溉和排水较方便,近几年未做过任何肥料试验,无病虫害发生。供试烤烟品种K326,采用包衣种湿润育苗。
1.2试验设计
本试验为双因子试验,M因子为株距,按植烟株距不同设三个水平:即M1(株距0.55m)、M2(株距0.50m)和M3(株距0.45m);N因子为氮用量,在固定N:P2O5:K2O=1:1:3不变的前提下,按氮肥用量不同设3个水平,即N1(11.0kg N/亩)、N2(9.5kg N/亩)和N3(8.0kg N/亩)。按M、N两因子水平不同,组合成9个处理,分别是M1N1、M1N2、M1N3、M2N1、M2N2、M2N3、M3N1、M3N2和M3N3,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33.35m2(4行区),试验田四周设保护行。各处理统一采用烟苗素质一致的商品化烟苗。
1.3试验实施
本试验在地膜覆盖条件下进行,于去年12月整好地,严格按方案设定各小区的施氮量,各处理肥料用量详见表1,肥料全部采用分层施肥技术施入,各处理的氮素基追肥比例均为6:4。基肥在移栽前10天开沟条施,肥沟深度15~20cm,宽15-18cm。追肥分四次施入,分别在移栽后第7天、第17天、第27天、第35天施入,追肥方式采用挖穴干施或兑水浇施,具体追肥方式根据施肥时天气状况决定。施肥前按小区详细计算好各小区肥料用量,施肥时均匀一致,各项农事操作均在同一天内完成,其他管理按当地优质烟叶生产技术方案进行。
1.4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0和DPS7.5对本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主要生育期比较
本试验烟苗为统一的商品化育苗,烟苗素质基本一致,移栽在同一天进行。通过下表2.1和2.2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团棵期以株距为M3时最早,但M1、M2与M3差异很小,不同的施氮量的团棵期为N3时最早,但N2和N3差异不大;(2)当株距为M2时现蕾期出现的最早,其次是M1,施氮量为N2时现蕾期出现的最早;(3)中心花开放期部分处理之间相差一天,以株距为M2时最早,M1与M2无显著差异,施氮量为N3时中心花开放期最早;(4)不同株距对脚叶成熟期无显著影响,但施氮量为N3时的各处理脚叶成熟期平均水平明显早于N1和N2,比N1和N2提前了3天;(5)不同株距处理和不同的施氮量处理对顶叶成熟期和大田生育期时长均无显著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施氮量为N3时各处理的主要生育期均值多数早于施氮量为N1和N2时的处理;株距为M2时的现蕾期和中心花开放期较早于M1,但差异很小,株距为M3时团棵期出现最早,其次是M1,其它主要生育期受株距的影响不显著。
2.2不同处理农艺性状考查
在每个试验小区内随机选取10株烟叶进行农艺性状的考查,并对得到的十组数字求平均值,得到以下表3.1和3.2,通过对以下表3.1和3.2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株距处理和不同施氮量水平对烟株的株高、节距、最大腰叶宽以及团棵期叶绿素含量在α=0.05水平均无显著影响;(2)当株距为M1时的各处理烟株茎围均值为10.4cm,显著高于株距为M2时的均值,极显著高于株距为M3的均值,当施氮量不同时,烟株的茎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以施氮量为N1时的均值最大,极显著高于N3,但N2与 N1无显著差异;(3)烟株的最大腰叶长受株距因子影响显著,当株距为M1时的均值最大为76.6,显著高于M2和M3,不同施氮量因子对最大腰叶长无显著影响;(4)N因子不同水平对打顶后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打顶后叶绿素含量以N1的均值最大,极显著的高于N2和N3,不同株距处理M对打顶后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5)不同株距对于烟株有效叶数的影响非常显著,有效叶数以M1的各处理均值最大,极显著的高于M3,显著高于M2,不同施氮量对烟株有效叶数无显著影响。
通过对表3.3分析:株距M和施氮量N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烟叶的茎围有极显著的影响,对有效叶片数有显著的影响,茎围表现为M1N1的值最大,其次是M1N2,有效叶数表现为M1N1和M1N2的值最大。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烟株的茎围、最大腰叶长、有效叶数这些农艺性状在设置不同的株距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并均以株距为M1时的均值最大,烟株的株高、节距、最大腰叶宽、团棵期叶绿素以及打顶后叶绿素含量收株距的影响均不显著。不同施氮量除对烟株的茎围和打顶后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之外,对其它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且茎围、打顶后叶绿素含量均在施氮量为N1时均值最大,N2与N1的茎围无显著差异。
2.3各处理主要病害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中各处理均无严重病害发生,只有个别小区零星发生花叶病,其中M2N3处理发生马铃薯Y病2株,M1N2处理、M2N1处理、和M3N1处理各发生马铃薯Y病1株,M2N2处理发生普通花叶病1株。具体发病率见下表4.1和4.2,通过对下表的分析可以看出:株距为M2和施氮量为N2时才有TMV的发生,其它株距处理和施氮量处理均无TMV发生;株距为M1和M3时PVY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并分别极显著低于于M2,由上分析可知株距为M1时PVY发表率较低又无TMV等其它病害发生;当施氮量为N2时PVY的发病率极显著低于施氮量为N1和N3时,但有零星的TMV病害发生。
2.4不同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对比
对烤后烟叶选取中部叶进行外观质量对比,由以下表5.1和5.2可以看出:不同株距和施氮量处理的成熟度各处理均为成熟、光泽均为中等、叶片结构均为疏松;颜色除M2N3处理、M3N1处理为柠檬黄外,其他处理均为桔黄;油份除M3N1处理、M3N2处理为少外,其他处理均为有;叶片厚度除M3N1处理为薄外,其他处理均为适中。由此可见,株距为M1、M2水平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水平一致较好,当株距为M3时与M1、M2相比外观质量较差;当施氮量为N2和N3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较好、厚度适中。
2.5不同处理主要经济性状
对烤后烟叶进行选样、称重、分级统计出一下6.1-6.3的数据,通过对以下表6.1喝6.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不同株距和不同施氮量水平对烟叶的亩产量和亩产值均无显著影响;(2)上等烟和中上等烟比例在不同的株距水平下均无显著的差异,但氮用量的不同对上等烟比例有显著的影响,对中上等烟比例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上等烟比例以施氮量为N2时的均值最大并显著高于N1,中上等烟比例以N3时的均值最大并极显著高于N1,但N2与N3无显著差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中上等烟比例呈递减的趋势;因此当施氮量为N2时,上等烟比例和中上等烟比例均处理较高的水平。(3)在α=0.05水平N因子对均价影响显著,均价以施氮量为N2的均值最大,显著高于N1,不同的株距M对烟叶的均价影响不显著。(4)M因子对平均单叶干重在α=0.01水平有极显著影响,在α=0.05水平有显著影响,当株距为M1时平均单叶干重最大,极显著高于M2和M3,N因子对平均单叶干重无显著影响;平均单叶鲜重在株距不同时差异显著,并以株距为M1时的鲜重均值最大,显著高于M3,不同施氮量处理N对平均单叶鲜重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平均单叶鲜重、干重仅受株距的影响显著,并以株距为M1时水平较好。
对表6.3两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可知,M、N的交互作用对中上等烟比例、均价、平均单叶干重、平均干叶鲜重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中上等烟比例、均价、平均单叶干重、平均干叶鲜重均以处理M1N2的值最大。
综合以上分析,株距为M1时平均单叶干重、平均单叶鲜重这两个经济性状表现较好,株距M对除平均单叶干重、平均单叶鲜重之外的其它经济性状均无显著影响;施氮量N对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均价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除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均价之外的其它经济性状无显著影响,整体水平上以施氮量为N2时烟叶的经济性状表现较好。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