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3.密度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晌
随着密度的变化而引起的烟株个体和群体生育情况的差异,最终必然影响到烟叶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获得优质适产的烟叶,既要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又要使群体生产力得到较大的发挥。
3.1密度与产量
单位面积烟叶的产量受单位面积株数(密度)的显著影响。随着密度增加,由于单位面积总叶数增加,所以产量提高。但是,随着密度增加,单叶重降低,因此产量并不是无限地增加。当单叶重降低部分不超过由于株数和叶数增多所获得的增加部分时,随着密度增加,产量仍然增加;但若密度过大,单叶重减少过多,虽然密度增加,产量却不再增加。这说明密度对产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根据我县气候、土壤和光照条件,亩植株数一般应控制在1100-1300之间的密度范围。
3.2密度与品质
随着密度的增加,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只有将单叶重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保证烟叶的品质。前面已经指出;烤烟单叶重在6~8克的范围内,烟叶品质较好;当密度为每亩1100~1300株并适当留叶时,获得上述单叶重才较有保证。当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密度增加,田间叶面积系数过大,中、下部叶片光照不足、通风不良,从而导致光合产量急剧下降,呼吸消耗增加,干物质积累不足,叶片外观变薄变轻,颜色变浅;烟叶化学成分不协凋,含糖量增加,氮化合物含量降低,糖碱比过大;与烟叶香气和吃味密切相关的物质含量降低,烟叶香气量下足,劲头小。当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密度增加,烟叶产值下降,均价降低,中上等烟比例减少。就产量与品质比较而言,随着密度增加,先出现品质高峰,后出现产量和产值高峰。生产和试验都证明,最高收益往住出现在单产较高时,而最优品质则是在密度较低的情况下获得的。
表3 不用密度烟叶内化学成分
4.确定密度的原则
烟草的合理密度以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为目标,必须根据烟草类型和生长发育特性,并结合栽培技术措施来确定,使群体和个体都能比较健康地得到发展。
品种特性:不同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光能和地力的利用能力也不一样,因而栽植密度也应当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植株高大,叶数较多,株形松散,茎叶角度大,生育期长的品种,需要较大的营养面积和空间,行、株距应大一些,栽植密度要小;反之,株形小而紧凑,叶数少,茎叶角度小,生长期短的品种,可以适当增大栽植密度,以便于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烟叶产量。
自然条件:一般来讲,地势较高,气候凉爽,烟株往往生长较小,密度可稍大些,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山间平地,气候温暖,烟株生长旺盛,密度应该稍小一些;湿润地区,烟株生长较快,叶片大而薄,单位叶面积重量轻,密度应稍稀一些,以利于增加单叶重,提高烟叶品质。土层深厚和较肥沃的烟田植株生长较大,密度宜稀;而土层较薄,不易培土的瘦地,烟株生长较小,为了充分利用地力,应稍密一些。
栽培条件:由于烟叶在卷烟中起的作用不同,对其品质的要求也有差异。例如填充料烟叶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填充性,要获得填充性能高的烟叶,则叶片必须薄,在栽培技术上要适当加大密度和多留叶片。一般平原地区,土层肥沃、肥水条件好的烟田,栽植密度为每亩1000~1100株;山区丘陵,土层浅薄、肥水条件较差的烟田,栽植密度宜每亩1100~1300株。在确定栽植密度的基础上,为保障烟株各部位叶片都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光照,还应该安排适当的行株距和排列方式,从而促进烟株的生长发育,提高烟叶品质。
栽植方式:生产上应实行等行距栽植,即行与行之间距离相等。这种栽植方式便于烟株获得较均匀的光照和土壤养分,也便于田间管理。一般烟田行距为100~110厘米,株距为50~60厘米;较肥沃的烟田,行距可增大为110~120厘米。山区丘陵坡地烟田,行向应与坡向垂直,这样利于保持水土;平地烟田,行向以南北方向为佳,更有利于通风透光。相邻两行之间烟株交错排列,则更有利于烟株个体间营养空间的均衡。
相关链接:烤烟栽植密度与产质量的关系(上)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