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编者按: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事关烟草行业发展全局。十年来,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近年来,烟草行业紧紧围绕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这条主线,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叶供应与卷烟生产保持了协调发展,烟叶生产具备了较强的发展后劲。但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烟叶生产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仍有大量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破解。
烟叶是烟草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事关行业发展全局。国家局高度重视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2003年组织了专题调研;2004年凉山会议,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三个角度,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2005年制定印发《中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确立了基本烟田制度,决定全面实施基本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2007年正式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明确了“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以基地单元为载体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持续推进,有力促进了烟叶生产方式转变;2010年提出原料保障上水平发展战略,确立了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深度融合的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道路。10年来,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解答国家局提出的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三大课题”,就烟叶生产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守住一条红线,提高三个水平,夯实两个基础,为行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
一、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现状与深刻变化
近年来,行业紧紧围绕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这条主线,按照“一基四化”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叶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烟叶供应与卷烟生产保持了协调发展,烟叶生产具备了较强的发展后劲,特别是烟农种烟积极性有了根本性转变,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烟叶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2005年以来,行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860多亿元,全面开展烟水工程、机耕路、育苗工场、密集烤房、烟草农机、基层站、防雹设施、土地整理等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烟田可灌溉烟田面积由2004年不足500万亩增加到2012年4600万亩左右;密集烤房由试点应用到基本覆盖,总量达到80多万座;全面实现工场化育苗;机耕路4万余公里、土地整理100多万亩,耕整地环节机械化率由10%~20%发展到84.7%。烟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烟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巩固,有力保证了烟叶生产稳定发展。
(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与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生产方式转变取得明显突破。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积极探索各种土地流转方式,推动规模连片种植,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引导发展家庭农场,烟叶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户均种植规模由2004年4.1亩发展到11.4亩左右,其中安徽皖南达到70亩、黑龙江39.5亩、山东33亩、重庆29亩,100亩以上连片规模占88.8%,集约化育苗达到100%。以全面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快推进田间机械化试点建设,加大适型农机配置与推广力度,努力实现传统手工耕作方式向机械化作业转变,耕整地机械化率达到84.7%、起垄68.3%、中耕19.7%、移栽8%;按照“两头工场化、服务专业化”,不断健全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业务流程化、操作工序化、技术标准化,大幅提高了烟叶生产效率,合作社承担的专业化育苗65%、机耕50.4%、植保34.7%、烘烤38%、分级45%;大力推进基层站与烟叶信息化建设,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实现了烟叶生产从种到收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标准化烟叶工作站达到480个,基层管理水平不断进步。通过“四化”建设,生产关系较好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有效推动了烟叶生产方式从传统小农生产到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
(三)烟叶“两个主体”健康发展,“种烟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生产模式初步构建。通过大力培育生产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种植,使种烟大户、家庭农场成为烟叶生产的组织与经营管理者,土地所有者成为土地经营者,部分成为烟叶产业工人;烟农专业合作社成为烟叶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主体,为种烟大户、家庭农场提供全过程、全覆盖的专业化技术服务。“种烟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土地经营与烟叶生产分离、烟叶经营与生产作业分离,初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了烟农组织化程度,激发了烟叶生产活力,有力促进了减工降本增效,较好解决了谁来种烟、怎么种烟以及轻松种烟、简单种烟的问题。目前,全国10亩以上种烟农户70万户左右,种烟面积占67%。山东烟叶家庭农场达到了3126个,种烟面积占62%。全国注册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1698家,入社烟农77.4万户,占烟农比例42.1%。
(四)创新发展持续深化,烟叶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在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研究品种技术,构建了“品种多样,品质独特”的烟草品种新格局,漂浮育苗、密集烘烤、小苗移栽三大革新技术全面推广,增温补光培育壮苗、测土配方施肥、绿肥种植、有机肥应用常态化,综合防治、成熟采收、优化结构、专分散收等大范围实施,“一生管理”、“生长期理论”、“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等先进理念深入实践,基地单元、三化融合、工场化管理、合作化组织、烤分收一体化等管理模式普遍应用。烟叶生产长期保持稳定,总量问题总体上得到较好解决,基本做到稳控有度;烟叶技术和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上部烟叶可用性有了较大突破,外观质量与物理特性持续优化,香气质、香气量、烟气浓度等内在品质显著改善,淀粉含量持续降低,钾氯比和石油醚提取物总量呈上升趋势,风格特色不断彰显。烟叶供应和卷烟生产保持了协调发展。2004年~2012年,全国收购上等烟比例由38.5%增至56.5%,提高了18个百分点,中部烟叶比例达到55.6%,烟叶结构性矛盾趋于缓解,有效支撑了重点卷烟品牌的快速发展。全国卷烟销量由2004年3733万箱增至2012年4945万箱,增加1212万箱,增长32.5%;其中一类卷烟由304万箱增至765万箱,增加461万箱,增长151.6%,高端卷烟发展到221.8万箱。我国烟叶生产进步,在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于先进国家水平,为烟叶可持续发展积聚了足够信心。
(五)基地化、特色化、现代化同步推进,特色优质烟叶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与生产方式现代化同步推进,是国家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基地单元为抓手,推动工商协同共建,开辟了一条从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到品牌导向型原料基地化生产的发展路径,对工商合作、风格特色、现代烟草农业、卷烟品牌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工业企业根据品牌发展提出原料需求,在生态选择、质量风格、技术应用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商业按订单组织生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保障了优质原料持续供应,支撑了知名卷烟品牌快速发展。工业主动参与、深度介入,商业积极组织协调,科研全力技术攻关,形成了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科研主力的共建合作机制。以基地单元为平台,深化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研究,不断挖掘和提升烟叶品质特色化水平。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数量达到461个,其中品牌导向型特色基地单元由2008年10个单元对应8个品牌,发展到146个单元对应21个品牌;开发规模由70万亩、200万担,发展到250万亩、730万担。
(六)生态维护工作系统有效,烟叶安全性和烟区生态持续改善。在发展烟叶的同时,行业高度重视维护烟区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的工作体系。总结推广湖北恩施“三度四宜七步”土地整理技术,促进现代烟草农业与生态维护、土壤修复有机结合;采取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等措施,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水、肥、药效,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积极倡导低碳农业,研究推广生物质反烧炉、稻草板烤房、秸秆压块燃料、烤房群集中供热及余热利用、沙培基质、立体式育苗等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应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与低碳生产;注重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烟田轮作、绿肥翻压、减量施肥、节水灌溉、安全生产等生态技术应用,维护生态;深入开展土壤重金属研究,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完善综合防治体系,全面实施GAP管理,烟叶农残、重金属含量得到有效控制,烟叶安全性明显提升,促进了烟叶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十年,是烟叶生产扎扎实实打牢基础的十年,是可持续发展有序推进的十年,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政策措施得到了全面发展,烟叶减工降本增效明显,十年前提出的农民“自觉自愿种烟、简简单单种烟、轻轻松松种烟、平平安安种烟”,在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已成为现实,单元亩均用工普遍由40个左右降到了20个左右,这是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二、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主要问题
尽管10年来烟叶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烟叶工作面临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烟叶生产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双高”、“双紧”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高成本、高风险压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三农”现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分工分业深化,农户分层分化加快,其中最根本是“人”的变化,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