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网报道 在云南,运用“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培育的烟苗正茁壮生长。
余砚碧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技术方案和资料。身为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科技处处长,她近期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不久前,余砚碧刚刚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驻点抗旱回到昆明。眼下,她正忙着组织烟叶科技专家对“烤烟膜下小苗移栽”的抗旱功效进行深入研究。
“膜下小苗移栽”,是2013年云南省局(公司)重点推广的一项烟叶生产技术。
5月13日,在余砚碧的办公室里,聊起这项技术,她拿出自己下乡时拍摄的移栽现场照片展示给记者:“传统做法一般采用膜上移栽,先覆膜后栽烟;而这项技术的特点是膜下移栽,先栽烟后覆膜。”
“膜上”、“膜下”,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余砚碧说,膜下移栽有诸多优点:一是缩短苗床期,节省育苗成本;二是耐旱节水,减少人力物力投入;三是早生快发,降低烟苗病毒病发病率。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采用这项技术,一些旱情特别严重、往年栽烟总是“拖沓”的地区,2013年也都提前完成了移栽任务。从全省看,烤烟移栽4月初启动,5月10日已全部结束,比去年提前了5天。
“小调整解决生产上的大问题。”余砚碧说,这样一项让烟农叫好、烟草部门省心的好技术,起源并非在实验室,而在田间。
5月20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田里的烟苗已半膝多高,绿油油甚是喜人。这个被誉为“滇南第一大坝子”的地方,即是云南烟区最早运用“膜下小苗移栽技术”进行抗旱的地区。
“蒙自地虽好,可惜老天不眷顾。”在草坝镇一处烟田旁,蒙自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周黎向记者讲述了这项技术用于抗旱的过程——
2008年春,蒙自滴雨未下,干旱已成常态。4月初的一天,草坝烟站一位工作人员走在下乡的路上,眉头紧锁。没几天烤烟就要移栽了,他正为水发愁。
路过一处西瓜地,他无意中看到薄膜覆盖下的小瓜苗长势良好。那嫩绿的叶子,一下子触动了他:“烤烟也有膜内栽种——‘膜下小苗移栽’。这么旱的天,瓜苗可以长得这么好,烟苗抗旱是不是也可以用这项技术?”
回到烟站,他兴奋地将这一发现报告给站长。站长一听也来了精神,随即向分管烟叶生产的周黎作了汇报。
周黎本来就是搞技术出身,在烟叶生产战线摸爬滚打了多年,凭直觉,她觉得这事“有门儿”。
经过试验,他们发现:应用膜下栽烟技术,烟苗抗旱能力强,长势良好。这次试验,让周黎看到了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烟塘要打多深、烟苗多大移栽最好、用什么样的膜合适。”
2009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蒙自市局(分公司)一口气将膜下栽种面积扩大到了2000亩,并制定了科学的试验方案——使用不同烤烟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土壤类型下进行对比观察。
为了让试种烟农放心,周黎还专门向上级申请了2万元的风险基金。“万一出现问题,农民不至于赔本。”
那一年,试种的烟苗全部成活,而且病害的发病率也大幅降低。省工、省钱,烟农使用此项技术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
2010年,取得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支持后,蒙自膜下小苗移栽面积扩大到4.5万亩,并正式在云南省局(公司)立项研究该技术。
经过两年多完善,2013年1月,项目顺利通过云南省局(公司)验收,并在全省全面推开。至此,这项抗旱技术已基本成熟。
“如果说,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充满波折,那么从田间走向实验室更是困难重重。”回顾技术试验推广过程,周黎感慨万千。
之前,此项技术曾遭遇不少质疑和反对。有人说,它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技术,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有人说,它简单得让人“难以相信”,何以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质疑,催生斗志。那些扎根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们坚信,实践是最公正的标尺,而“对老百姓有利”则是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采访结束时,记者想起云南省局(公司)烟叶处处长杜绍明提供给记者的一组数据:2013年,全省35%的烟田采用这项技术,节水810万立方米以上,节约资金近亿元。该技术在抗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或许才是对这项技术最好的诠释,也是对基层创新最好的奖赏。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