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凤庆消息 云南省凤庆县于1948年开始试种烤烟。1990年,省政府把临沧地区列为全省新烟区进行开发,凤庆县选择了在江北的诗礼、新华、鲁史、永新等乡种植烤烟550亩,从此,凤庆县烤烟产业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轨道。多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烤烟生产,抓住发展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兴烟各项措施,建设优质新烟区,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突出质量、效益,走出了规模、效益、质量协调发展的路子,2009年首次突破“两个大关”,一是收购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二是税收突破2000万元大关,成为凤庆县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成功,效益较为明显的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烤烟种植面积21.48万亩,生产收购烟叶62.58万担,实现烟叶收购产值3.84亿元,税收8400多万元。完成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
长势中的山地烟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三化”建设为目标,以优化烟叶结构为重点,抓住新烟区开发和烟叶收购价格上调的重大机遇,认真落实科技兴烟各项技术措施,狠抓烟叶收购管理,烤烟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突破了收购产量20万担和产值2亿元两个大关。全县共有12个乡镇,110个村,910个村民小组,13254户农户,37802人种植烤烟8.5万亩,比2010年的5.32万亩增3.18万亩,增59.77%;中上等烟叶比例100%,其中上等烟叶比例62.65%;平均单价18.72元/公斤,比2010年增4.06元/公斤,增27.69%;收购烟叶23.95万担,比2010年的15.6万担增8.35万担,增53.52%;实现产值2.24亿元,比2010年的1.14亿元增1.1亿元,增96.49%;平均亩产值2638.41元;实现烟叶税收4934万元,亩均贡献580元,户均贡献3722元,人均贡献900元,社会产值2.5亿元,种烟农户户均收入16920元,人均收入3887.3元。我县“十二•五”烤烟产业发展实现了开门红。
通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我县培养了一批勤劳朴实,艰苦创业的种烟农户:
李文坤的“黄金叶”。说起李文坤种烟将有二十年的历史,他始终将烤烟种植作为自家脱贫致富的产业来发展,不等、不盼、不要,认真总结每年烤烟种植得失,耐心接受烤烟技术员辅导的辅导、倾听其他烟农先进经验,在栽烟、采烟等季节全家老小齐上阵、起早贪黑尽心尽力培育好“黄金叶”。特别是今年在种植烤烟过程中比较注重科技,严把节令关,做到早计划,早动手,认真加强生产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使烤烟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保证了该户今年有了一个好的收成。2011年种烟7亩,交售烟叶1431.4千克,实现产值31631.3元,均价达22.1元/千克,亩均收入4518元。
烤烟种植大户唐发 唐发从2009年开始种植烤烟20亩,实现烤烟产值5万多元,2010年在落党大兴种植烤烟150亩,实现烤烟产值35万,今年在腰街种植烤烟75.5亩,产值248858.88元。他本着“深栽一棵烟苗,抓实一次培土,抓好统一防治,”“留好一片烟、烤好一炉烟、分好一把烟、收好一片烟”的要求,认真扎实的做好烤烟烘烤工作。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不忘其他烟农,不管什么时间他都有求必应,随时到各座烤房里查看烟叶烘烤情况,指导烟农做好烤烟烘烤工作,他把变色期、定色期、干筋期各个时期的烤烟烘烤技术都详细的介绍给烟农,在他的细心讲解下使广大烟农都掌握了烤烟烘烤基本知识。唐发曾在2011年烤烟烘烤技术指导工作中成绩十分突出,在他的指导下民安村天生桥烤房群190亩的烤烟从未考坏过,烤出的烟叶色泽光亮油份度好,上等烟叶比例占66%以上,使烟农得到了实惠,得到了广大烟农好评。
新区“大户承包”初见成效 雪山镇王家寨村是我县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烟区。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进行烤烟种植,将散户和劳力少的农户集中起来,共同承包给大户,进行统一生产和指导。2011年,王家寨村规划种植烤烟350亩,但由于外出打工农民增多,劳动力不足,给烤烟种植带来了极大困难。针对这一现状,王家寨村因地制宜,将烤烟种植耕地重新调整,以大户承包的方式,将全村有利于烤烟种植的田地有效地利用起来,迅速打开了烤烟生产的新局面,全面完成了烤烟种植任务。通过对开墒打塘、移栽、苗期管理、采摘烘烤等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全村烤烟生产状况良好,特别是种植大户偿到了种烟的甜头。在承包的烟田地,承包大户毕世军领到烤烟款后喜滋滋地说:“我今年共种烤烟19.5亩,卖出烟叶2246公斤,卖得39952.5元钱,才6个多月就有这样好收成已经很不错的了。” 据了解,王家寨村今年共有4户种植大户,共种植烤烟108亩,占全村烤烟种植面积的31%,实现收入25.6万元,占全村烤烟收入87.7万元的29%。看到种植大户喜获丰收,许多烟农民表示在下年将扩大种植面积,让金色烟叶也鼓起自己的钱袋子。
育苗、烘烤工厂
凤庆县烤烟产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抓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为使烤烟产业成为凤庆农业产业的支柱之一,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烤烟产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烤烟产业领导小组,按省、市要求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统筹和指导全县烤烟生产工作。种烟乡镇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发展烤烟产业作为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年度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细化措施,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做到早计划、早准备、早安排、早动手。全县从县到乡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为烤烟生产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国家局、省委、省政府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着力抓好烟区水利、机耕路、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夯实烟叶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建成塘坝2座,蓄水6.1万立方米,渠道71条,长56.4千米;共建水池(窖)8198个,蓄水100933立方米;管道(网)1921.84千米;烤房15036座;新修、整复修烟区公路489千米;建成基本烟田4万亩,建成收购站、点9个,临时收购点8个。2011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786.08万元,建设烟水工程管网工程7件115.35公里,沟渠57件108.48公里,水池105口,蓄水6009立方米,水窖2000口,临时管网400余公里,卧式密集型烤房1445座,机耕道路15.11公里,启动了鲁史、洛党两个乡镇的烟站建设,总投资1940万元。全县烤烟产业的基础设施将逐步配套完善,为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抓科技培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多年来,县、乡、村、组四级科技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全县培养了一大批特别能吃苦、业务精、作风硬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队伍。2011年重新组织编印《凤庆县烤烟生产技术规范》1.3万册,防治病虫害培训挂图200多份,培训烤烟技术辅导员330多名,举行县级育苗、预整地、大田移栽、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烘烤、分级扎把等培训4场次参训800多人次,乡镇、村、组共组织培训468场次参训3.4万人次。真正做到烤烟科技进村入户,使烤烟种植水平和烟叶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夯实了烤烟产业发展基础。
四是抓科技应用,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抓科技应用,实施科技兴烟措施是我县烤烟产业实现产量、质量提高的主要措施。一是抓死育苗、移栽节令;二是抓死“深耕深翻高起垄、高茎壮苗深栽、揭膜追肥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有效叶片”四项关健技术措施;三是抓死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工作;四是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增强土地肥力,有效改良土壤;五是大力推广农机下田,有效缓解了劳力不足,实现“减工降本”;六是实施以煤代柴工程,缓解林烟矛盾,使烤烟产业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五是抓抗灾自救,消除灾害影响。近年来我县大部分烟区不同程度受到干旱、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仅2011年遭受暴风雨、冰雹袭击的就有7个乡镇14个村,烤烟受灾面积4.82万亩,成灾面积1.48万亩,绝收面积4354亩,累计损失烟叶1.5万担,经济损失达1350万元。面对灾情,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开展抗灾救灾、生产自救,全县累计投入抗灾资金261万元(抗旱资金190万元,公路保通资金71万元),为群众挽回烟叶损失1万多担,挽回经济损失900多万元,极大的增强了烟区干部群众抗灾救灾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决心,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六是抓专卖管理,维护烟叶收购秩序。我县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提高等级纯度和入库等级合格率为重点,全面推行“入户预检,统一运装,约量定点,批量交售”为主的收购运作模式,强化专卖管理。一是加大对《烟草专卖法》和《经济合同法》等烟叶流通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二是强化烟草专卖管理,县烟办、烟草公司、公安、工商、税务、渔政等职能部门相互配合,联合执法,全面加强流通管理;三是建立烟叶流通管理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并经查实烟叶外流2至10担者奖500元,10担以上者奖1000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严防烟叶非法倒卖。通过认真落实专卖管理各项措施,全县未出现烟叶非正常流出、流入现象,全县烟叶收购工作稳定有序。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起下的关键之年,全县计划种植烤烟9.4万亩,收购烟叶25万担,上等烟叶比例达63%以上,实现收购产值3亿元以上,实现烟叶税6600万元以上。截止目前,全县共落实烤烟种植面积9.4万亩,涉及12个乡镇,109个村,863个村民小组, 13230户农户,签订合同4467份;共建育苗点72个,育苗15293棚(含中棚38棚),有效育苗面积12.516万平方米,育苗71.52万盘,可供大田移栽8.94万亩。烟用物资已全部就位,堆捂农家肥3.2万吨,覆盖面积6.4万亩;就位燃煤3万吨。 基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