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烟叶平台 > 新闻快讯 > 正文

贵州黔西南州大力发展烟叶产业助烟农脱贫致富

2012年05月07日 来源: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作者:王青超、潘国高、班德才、罗念
A+ A

  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370多年前,年逾五十的徐霞客来到黔滇桂交界处,被眼前美景深深折服,留下了“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的赞语。这里便是如今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作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黔西南州峡谷天沟纵横、峰峦波涛如聚。

    然而,美丽的峡谷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则意味着生存的压力。自古以来,他们就面临上山缺水、下山缺地、生活在半山腰缺水又缺地的窘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再美的山水也解不开生活的愁绪。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产业扶贫的推进,我国西南部已有许多喀斯特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庶,黔西南州也不例外。近年来,该州依托优越自然生态条件,着力发展烟叶产业,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山地清甜香”烟叶受到了卷烟工业企业青睐,也让当地烟农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种烟有了水,就像画龙点了睛”

    3月末,在黔西南州蜿蜒曲折的山路两旁,大片的油菜花金黄惹眼,雪白的梨花随风舞动。远远望去,平铺的金黄,高处的雪白,一派“金海雪顶”。点缀其间的桃树,也用绯红的桃花映红了行人的脸庞。

    “再过两个月,移栽后的烟苗返青,大片的绿将取代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红,成为黔西南州新的美丽景观。”指着山上的烟田,黔西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伍崇峰向记者介绍。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不断深入,成方连片的烟叶种植模式逐渐得到烟农推崇,种烟也由以前养家糊口的“营生”变成了如今勤劳致富的“捷径”。

    然而,2005年以前,在这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还是令人头疼的事情。“种烟不找钱(找钱,赚钱的意思),哪个会种嘛!”3月22日,在普安县雪浦乡,烟农刘明能聊起当年的情景便直摇头。

    “后来怎么找钱了呢?”记者不解。

    “种得多了,多了就找钱了嘛!”刘明能回答。

    “那为什么一开始不肯多种?”记者又问。

    “没有水,哪个敢多种?多种多赔嘛……”

    原来,黔西南州虽然有高原湖泊200平方公里、大小河流100多条,却春旱频仍。每年春旱来临,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碧水清泉和救得急、解得渴、润得田就完全成了两种概念。“没水肯定不敢多种嘛。老天迟迟不下雨,移栽不成就变成了受灾,种得越多,受灾越重!”在普安县罗汉乡,乡人大主席高太宽和刘明能的说法一致。

    因为春旱,烟苗移栽只能靠“望天水”,烟叶种植“能找钱难致富”的困境难以打破,勤劳朴实的烟农过着拮据的生活;因为春旱,规模化种植的格局迟迟不能形成,现代烟草农业推进起来十分吃力。“只有解决水的问题,才能实现规模化种植,才能发展起现代烟草农业,才能真正帮到烟农。”伍崇峰说。从2005年起,黔西南州局(公司)启动了小水窖工程。

    王军和刘明能一样,都是雪浦乡最早修建小水窖的烟农。如今,他们已是远近闻名的烟叶种植大户。“以前自己没得钱搞,后来烟草公司给补贴钱,我们才搞的嘛!”王军介绍,2005年,他响应烟草公司号召,在自家烟田旁修建了30立方米的小水窖。“钱都是烟草公司补贴的,我就出了点力,算是白捡了一个小水窖。”他说道。

    让王军没有想到的是,看似“白捡”的小水窖,却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平时下雨小水窖里会积些雨水,遇到特别干旱的年份,烟草公司就组织送水车往小水窖里加水。”王军说,自从有了小水窖,他就敢进行规模化种植了。2005年,他种了3亩烟;第二年,增加到5亩。去年,他种了50亩,在受灾的情况下依旧收入了10多万元。

    小水窖功能日显,让种烟乡镇党委政府喜上眉梢。“烟草公司在产业扶贫中让烟农种烟有了水,就像画龙点了睛。”普安县罗汉乡党委书记邹永强向记者介绍,现在,现代烟草农业得到了推进,烟农种烟赚了钱,致富有了路,观念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全乡的发展都跟着受益。“算起来,小水窖可是一眼映出了烟农新希望的泉哟!”

    而在黔西南州局(公司)党委一班人心里,除了关心小水窖的实际效果,更关注其能否持续发挥作用。“除了采用烟农自建、自管、自护的模式,我们还加强建前审核、建后复核,确保小水窖建有所用、建而能用、建而管用。”黔西南州局(公司)副经理彭宇介绍,“如今,烟农都把小水窖当成了自家的‘井’,用得到,管得也好。”

    3月22日,采访途中,见一户人家门前建有小水窖,记者于是敲开了他的家门。“这个建了3年了,是我家的第4个小水窖。最早的是7年前建的,现在都在用。”主人告诉记者。以前烟田都在半山腰,小水窖也建在山上;后来门前的田地种了烟,小水窖也跟着建到了家门口。“平时家里洗衣、洗澡用的水,都从这里抽,我家还安了太阳能热水器。”他向记者说道。

“以水养了水,就像过河有了桥”

    3月23日,普安县凉水村古井组烟农周德华给记者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去年的大旱让烟叶遭了殃,从4月旱到9月,春旱演变成春夏秋连旱,移栽下去的烟苗枯死很多,有人就抱怨烟水工程不管用。周德华等烟农一听不干了,跟他们理论了起来:“烟水工程怎么就不管用了?这烟叶遭旱和人长病一样,偶尔不下雨,烟叶就旱得‘长病’了。烟水工程是‘药’,小病吃药能治过来;但老天下雨才是‘粮食’,整月整月不下雨,‘粮食’都断了,不吃粮只吃药,能活?”

    普安县有很多以“水”、“井”命名的村组,反映了当地村民对水的渴盼。古井组以古井为名,因其村里确有一口古井。不过,一口井远不能满足数百户村民的需求。“在井边等半个小时才能接满一桶水。水少人多,大家只能排队等。往往是第一个人接完走了,第二个人在井边再等半小时。为了接上水,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等。要是排队排到晚上,就得带铺盖去井边。”周德华的同乡王辉告诉记者,从小他就习惯了井边等水的日子,也想象不到有活水的日子会是啥样。后来,烟草公司修了管网,有了活水,“想都想不到的日子来到了”。

    王辉所说的“活水”,是指拧开水龙头就自流的水。2010年,普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凉水村放马地修建了提水站,又以提水站为起点铺设了管网。附近高海拔处三岔河的水通过管道自流到提水站后,又通过闸门冲进了管网中。烟农拧开管桩上的水龙头,活水就流进了烟田。2011年,当地政府又出资将管道延伸至村民家中,村民拧开自来水龙头,活水就进了家,再也不用去井边等水了。去年,当地遭遇自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时期最严重的旱灾。提水站中止了对烟田的供水,全力保民生,这才有了烟水工程对烟叶抗旱“管不管用”的争论。

    “烟水工程建好后,我们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详细的用水章程。保民生优先于保生产,也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条。”普安县局(分公司)局长(经理)张大信向记者介绍。在他看来,切实有效的用水章程、落实到位的管护措施和修建烟水工程同等重要。“因为只有管得好才能用得好,才能真正使河水变活水、活水更长流,烟农才能持续受益。”张大信说。围绕“让活水更长流”,在普安县局(分公司)的积极推动下,当地探索建立了“以水养水”的管护机制。

    “以水养水,就是通过向受益村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管护资金,确保对用水设施的长效管护。”普安县烟基设施管护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烟基设施管护办公室是新成立的部门,负责烟基设施管护。放马地提水站建好后,烟草公司将其产权移交给了当地乡政府,由乡政府烟基设施管护办公室进行管护。在具体管护过程中,当地乡政府结合实际,将放马地提水站及管网的管护工作委托给了乡水利办,因为他们更专业。水利办随后成立了供水工作站,水利办主任兼任供水工作站站长。乡政府管护办则负责对管护工作进行监督。

    用水有偿、以水养水,受益烟农答不答应呢?

    “咋不答应?收费不高嘛!”古井组烟农邓文说,“关键是移栽用得上,种烟找了钱。”在凉水村长坝组烟农刘国彩看来:“水费高低倒在其次,主要是收多少由村里‘一事一议’,这最合人心。”周德华则摆出了他的道理:“以水养水,就跟修桥过河一样。修桥有投入,但图的是长远。以水养了水,就像过河有了桥。”不过,在凉水村的烟农中,最高兴的还属王辉:“每天沿着管网检查,水走到哪我就走到哪,大家用水出了什么问题也都找我,忙着哩!”原来,他已如愿当了一名供水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网的日常管护,手机号码也成了大伙儿的“用水热线”。

“设施重维护,持续发展宽阔路”

    “有水敢种烟,种烟能找钱”,“现代烟草农业好,水、路、棚、炕(烤房)都来了”,“烟叶要提质,一学二管三设施,学向烟技员,管理在烟田,设施重维护,持续发展宽阔路”……在黔西南州,依托规模化种植实现勤劳致富的烟农走出了“喀斯特式贫困”,“现代烟草农业”、“烟叶提质”、“设施维护”等新词语、新观念被编入了歌谣。“尤其是‘设施重维护’,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推进,烟水、烟路、烤房、大棚等数目渐多,年份也渐久,其对烟农增收致富的支撑作用也更加明显。在建好的基础上切实管好、用好,异常重要。”伍崇峰坦言。

    事实上,从烟基设施建设伊始,“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就作为一个突出命题被黔西南州局(公司)摆在重要位置,也正因为此,他们才在小水窖、管网等烟水工程的管护中较好地推广了“自建、自管、自护”及“以水养水”等模式。然而,黔西南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