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宾川消息 水库见底,山箐断流,河流干涸,机井出水不足!受2009年以来三年连续干旱叠加效应影响,地处云南西北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的宾川县,这个全国有名的重点老旱区,全县35万人正备受干旱的煎熬。
截至2月17日,该县库塘蓄水总量仅为2179万方,比去年同期减少5000多万方。全县农作物受旱27.89万亩,重旱10.08万亩,干枯5250亩,因旱导致5.4万人,2.4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逐渐旺盛、地表水源的枯竭,旱魔的阴影笼罩在宾川乡亲父老的心头。
翻山越岭找水源
干群一心投工投劳架设管网
五里育苗棚村民运水保育苗
面对肆虐的旱魔,宾川烟草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官文基为班子的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党总支,始终把抓好烤烟抗旱保丰收作为中心工作,当作头等大事,主动应对、多措并举、群策群力,在省州县党委政府和上级烟草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广大烟草党员干部职工始终冲锋在前,团结全体员工和群众与肆虐的旱魔展开了抗争,用无私大爱履行着行业为烟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
连日来,记者走访于宾川各个烟区,实地感受了这场干旱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也被一个个、一幕幕发生于烟草干部职工与烟区群众齐心协力“抗大旱、保民生、夺丰收”过程中的人物和故事所感动……
古底烟区(宾川山顶上的一把茶壶)
古底烟区隶属宾川县平川镇,是宾川县重点烟区之一,辖古底、东升、得的么三个村委会,19个村民小组,平均海拔2100米,被称为“宾川山顶上的一把茶壶”。
今年整个烟区种烟面积7200亩,其中:田烟3853亩,水浇地3347亩,种烟农户1257户,户均种植5.7亩,计划收购烟叶18,500担。烤烟种植是烟区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特殊的地形,多年来,该烟区的居民都是“苦在水上,愁在水上,想在水上”,备受用水的困扰。特别是在经历了自2009年以来连续干旱叠加效应影响,该烟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站在位于古底村委会东面的观音阁水库堤坝上,古底烟站站长张志云忧心忡忡地说:“这个水库是古底村委会主要的农业灌溉和部分村组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水库的正常蓄水量是24万立方米,现在蓄水不到1万立方米,几乎都是死库容。另外的一个磨刀石水库,尽管还有8万多方水,现在的旱情不知什么时候结束,只能先留着。烤烟是古底人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烟栽不下去,就意味着全村大部分人家今年的收入几乎无着落了!今年的干旱,全村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几乎灭产、绝收,烤烟现在是全村最大的希望了!”
顺着张站长手指的方向,古底村近6000多亩的连片耕地被枯黄、低矮的小麦、油菜等作物覆盖。在水库盘的一块麦地里,记者看到,田里的小麦稀稀疏疏、麦秆不到20厘米、麦穗似乎只是一种点缀,卷曲的麦叶直冲天空,好像在向老天祈求雨露。
“由于持续加剧的干旱,有的村民甚至连做饭用水都成问题。但我们心里清楚,再艰难,这棵烟我们都要想法保住,它可是全村人生活的希望呀!”随行的古底村委会罗成书记告诉记者。
看着几近干涸的水库,千亩连片、了无生息的小春作物,感受着火辣太阳的炙烤,记者对古底烟区村民今年的生活、生产不免无限的担忧。
但随后在与罗成书记及部分烟站员工、烟农的交谈中,以及对古底烟区部分村组的实地走访中,在看到了、听到了一些古底烟区干群一心保生产、保民生的人和事,让记者对古底烟区打赢这场抗旱保民生攻坚战又增加了信心。
鞭炮喜迎幸福水
这是记者走访古底汉邑村民小组中遇到的事。2月28日,从古底烟站出发约20分钟后,我们进入汉邑村——这是个位于古底烟区南山半山腰的村民小组。由于长久干旱,通向该村的山间道路被前面的车辆带起的一道道黄色“尘土烟雾”所阻挡,驾驶员只能先停下等尘土稍微能看清前方道路后再行,由于车辆的不停颠簸、摇晃,让记者觉得有点头晕。当车辆驶过一个育苗基地时,忽然听到一阵欢快的鞭炮声。记者问随行的人员是否哪家办客事,随行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村民在庆祝通水。
只见该村村民罗建斋拿着一根有水不断涌出的黑色塑料管笑眯眯地告诉记者:“烟站帮助我们从8公里外引来了水,刚才水接通了,这下,村上的烤烟育苗和移栽保苗又有希望了。”原来,为解决该村用水困难,通过烟站干部职工与村组干部一道上山找水源,终于在近8公里以外的竹树水井山中发现了一个水源点,但村里没钱,后来经古底烟站报告分公司后,采取公司补贴管材、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由烟站职工及村民投工投劳200多工次,历时11天,这才铺设了这根引水管,主要用于该村140多个小水窖补水和900亩烤烟育苗、移栽用水,同时兼顾部分村民生活用水。看着清澈的山泉从水管中汩汩流入水窖,发出隆咚隆咚的水响,村民的脸上挂满会心的笑容,这让在场的每个人无不感觉清新、愉悦,也让记者由衷佩服古底烟站干部职工及辖区村民的智慧、坚韧和毅力。
男女老少齐上阵
古底五里棚育苗点承担古底村委会五里村民小组和腾蛟村民小组今年750亩烤烟大田用苗的育苗任务,该育苗点的育苗用水往年都使用地下水。但进入2月以来,由于干旱加剧,古底地下水位下降,该育苗点今年育苗用水出现了供应不足。要保证育苗,要么采取搬迁苗棚,但要找到地势平坦、向阳、通风、交通便利的场地在五里、腾蛟还真是件难事;要么适当推迟播种,等水攒够了再播种,但节令不等人。正当烟站为此犯愁的时候,村组干部将育苗点水源吃紧的情况反馈到了村民,征求群众的意见。没想到村民们一致同意,哪怕将自家生活用水拿出来,都要保证育苗。就这样,2月24日一大早,五里、腾蛟两个村民小组的163户村民,有的用摩托车、三轮车拉,有的用牲口骡马驮,有的用担子挑,有的用小桶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上阵,最远的从2公里以外地方拉来水,有的甚至将家里生活用水节约下来,放到苗棚中。由于有村民的支持,2月27日五里棚群顺利完成了今年育苗播种任务,目前正处在温湿度管理阶段。
彝家站长 彝乡烟草人
彝家站长,就是前面提到的古底烟站张志云站长,这位皮肤黝黑、话语不多、操着一口浓重地方话的彝家汉子,在从事烟草工作的25个春秋里,始终坚守在宾川烤烟种植艰苦的古底、拉乌等山区烟区。
彝乡烟草人,就是像张志云一样驻守在古底、拉乌等一群聚居民族地区,默默无闻传授烟农烟叶生产科技,指导烟农烟叶种植,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帮助烟农脱贫致富的烟草干部职工。
多年来,正是有了这群质朴、勤劳、富有责任心的烟草人,有了他们在烟叶生产中的扎根山区、扎根群众、无私奉献、扎实工作,赢得了烟区干部群众的尊重和拥护,他们与烟农亲如兄弟姐妹,对烟区的山山水水了然于心。
“十年九旱”已似乎是宾川的一个自然规律。2011年宾川降雨的持续偏少且分布极度不均,库塘蓄水特少,多年从事烟叶生产的经验,让宾川烟草人将抗旱工作早就纳入了议事日程。按照县局(分公司)的部署和安排,去年底以来,和全县其它烟站一样,古底烟站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在做好今年烟叶政策、干旱形势等宣传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着手开展烟区内小水窖及部分群众家中水池蓄水工作。春节后,随着干旱的加剧,眼看到村子周围地表可用水资源逐渐干涸,而烤烟育苗即将临近,育苗工作事关烟叶生产大局,来不得半点马虎。但随着地表水、库塘蓄水的枯竭,而育苗需水大,如何解决用水问题,单靠人背马驮、水窖蓄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有流水不断补充。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的群众来说,要找到水源,深山密林、悬崖深箐就是希望。为此,张志云带领烟站11名干部职工和部分村组干部背上干粮深入村子上游的崇山峻岭寻找水源。由于找水的地点都是高山、深谷和密林、人迹罕至,他们早上7点出发、晚上8点才能回到烟站,饿了只能啃两口干粮、渴了喝一口背壶里的凉水。
2月17日,在寻找嘎达箐水源的过程中,张志云站长不慎从山坡上摔下30多米深的箐里,幸亏被一棵大树挡住,他的右臂严重摔伤,身体多处被树枝和石头划破。摔伤后,尽管医生和分公司领导叮嘱张志云先休养,等伤势好转再工作,但出于对烟农的责任,没过两天,他又参加到找水、寻水的队伍中。记者看到他时,他的右臂还用纱布缠着,“多运动反到利于康复”,他笑着对记者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月的努力,他们共找到7处有常流水的水源点,这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汉邑村管引水源。
在找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找水队到达得底么村委会羊二坪小组时,看到该村民水窖补水和生产生活用水,靠村民靠车拉或人背马驮到2-3公里的地方取水,由于取水的工具简陋且储水容量有限,既费工又费时。古底烟站13名员工当即向该村捐款1100元,并由张志云亲自驾车到县城为该村购买了8个车载拉水袋,第三天就送到村民小组手中,由该村村民雇佣拖拉机拉水为水窖灌水和解决部分生产生活用水。由于水袋储水量大、而且能利用车拉,大大提高了运水效率,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目前,该村村民建设的40多个水窖,已经蓄满水。
通过宣传发动,由古底烟站干部职工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开挖管道槽,埋设管网。为确保早日引来水源,张志云还自己垫付了1万多元钱给老乡购买管材。为保证工作质量,由烟站站长带领烟站党员和村上村民党员组成了党员突击队,哪里管道铺设最危险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