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5月的潍坊诸城烟区,成方连片的烟田一眼望不到边,绿色的烟苗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处处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笔者来到诸城市贾悦镇杨家灌津村烟叶农场,只见大院里十几座密集型烤房整齐地排成两排,烟用机械样样齐全。烟田里,一个中年男子正忙着察看烟苗移栽后的大田管理情况。汗水从他的脸颊滑落,他却全然不顾。
这个中年男子,就是杨家灌津村烟叶农场经理杨桂军。
从烟技员到农场经理
1984年,杨桂军参加工作,成为基层烟站的一名烟技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掌握了丰富的烟叶生产技术。2003年,诸城市局(分公司)为改变当时烟叶种植面积下滑的状况,开始探索发展规模化种植这一新途径。到2005年,全市已发展烟叶农场17处,面积达4200多亩。这一年,不但一些烟农尝试办起了烟叶农场,烟站也有工作人员承包土地办起了烟叶农场。看到不少人通过经营烟叶农场走上了致富路,杨桂军有些按捺不住了,他决心兴办属于自己的烟叶农场。
然而,在那个时候经营烟叶农场谈何容易。几百亩土地到哪里去找?即便找到了土地,能管得好吗?考虑到这些问题,杨桂军又有些犹豫了……
2005年年底,马庄镇(编者注:后来马庄镇撤并为贾悦镇的一部分)为提高烟叶规模化种植水平,开始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着手发展烟叶农场。经过大力宣传和积极协调,该镇从杨家灌津村流转出329亩土地,并“招兵买马”,决心选出一个能人来经营这个烟叶农场。
这个消息传到了杨桂军的耳朵里,他兴奋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他便来到了马庄烟站,申请经营这个烟叶农场。马庄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了解到杨桂军是烟技员,当场同意他承包这个烟叶农场。杨桂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农场梦,成为一名烟叶农场经理。
“我能办起这个烟叶农场,多亏了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烟草公司的支持。要是没有土地流转政策,仅靠我个人的力量是租不到这么一大片土地的。实践证明,只有实行规模化生产,才会产生规模效益。”杨桂军兴奋地对笔者说。
经过这几年的打拼,杨桂军的烟叶农场越办越好,效益也逐年提高。如今他的烟叶农场已拥有3台拖拉机和一辆汽车,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现在的好日子是俺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哈哈……”说到如今的生活,杨桂军笑得合不拢嘴。
从只有土地到配套齐全
谈起刚承包烟叶农场时的情形,杨桂军至今记忆犹新。那是2005年的冬天,当杨桂军前去察看自己承包的329亩土地的时候,有点傻眼了:偌大一片土地上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机井、水渠都没有。有位村民担心地对他说:“除了这块地,要什么没什么,遇到旱天可能旱死,遇到涝天可能涝死,你怎么还敢租下这块地?”听到这样的话,杨桂军长叹一声,蹲在了地头。
然而,就在这一年,国家局开始大力实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这无疑给杨桂军的烟叶农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烟草公司在他承包的烟叶农场里修了500多米的砂石路,解决了农场交通不便的问题;打了一眼机井,全部铺设了地下管网,解决了农场灌溉难的问题;挖了排水沟,有利于农场汛期排涝;建起了17座密集型烤房,并全部配备了自动化烘烤设备;在农场附近还设立了防雹炮点,一旦遇到冰雹天气便会及时发射防雹炮弹。
“以前农场没有机井,遇到旱天,俺得从很远的地方买水浇烟,不但每亩需要七八十元的费用,而且没法及时浇水。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他话锋一转,语气中透露出了喜悦,“有了机井和地下管网后,电闸一合,阀门一拧,水就‘自动’流到了烟田里。去年俺这个农场每亩单产达到160公斤,效益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微风吹来,杨桂军望着烟田里的道路,笑着眯起了双眼。他指着平整的道路说:“我刚兴办农场的时候,这里的道路状况非常差。如果遇到下雨天,路上淤泥很多,拖拉机也开不进来,运送生产物资很不方便。采收烟叶时,全靠人工从地里往外抱,既费工又费力。烟草部门给农场修了砂石路后,拖拉机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运输肥料、采收烟叶、耕地都方便多了。”
此外,诸城市局(分公司)投资30多万元给杨桂军的烟叶农场修建了17座密集型烤房,并全部配套了自动化烘烤设备。以前,杨桂军烘烤烟叶主要使用传统的小烤房,需要60多座烤房、10多名司炉员才能满足农场的需要。“现在使用这种密集型烤房,只需要4名司炉员,烧的全是煤球。另外,烘烤还用上了电脑,只要根据所烘烤的烟叶特点调好程序,基本都能烤出好烟叶。我算过一笔账,这种密集型烤房与传统小烤房相比,烘烤成本低,还能提高烘烤质量,每亩可增收200多元。像我这300多亩地,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增加收入6万多元。”杨桂军兴奋地告诉笔者。
烟叶种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风险较高,一度有“种在地里、收在天上”的说法,风、雹、旱、涝等自然灾害都是烟叶生产的大敌。近几年,诸城市局(分公司)建立了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防雹增雨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种植保险等在内的风险保障体系,为像杨桂军这样的农场经理和种烟大户消除了后顾之忧。
谈起风险保障体系,杨桂军感触颇深:“以前村民不愿意承包烟叶农场,主要是害怕自然灾害给种烟带来损失。风雹灾害或者病虫害都可能导致农场血本无归。现在俺就不用担心了。去年烟草部门给俺这个农场每亩缴纳了20元的保险金,一旦遇到风雹等自然灾害给农场造成损失,每亩烟田可获赔600~1200元,基本能收回种植成本。潍坊市局(公司)还组织成立了烟叶协会,俺还是协会会员呢。烟叶协会除了为烟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外,如果烟叶农场遭受了自然灾害,协会还会及时进行救助!”
此外,烟草公司实施的信息化管理也使杨桂军受益匪浅。诸城市局(分公司)与当地通信部门合作,通过飞信技术及时向杨桂军的手机上发送各种技术信息,比如什么时候可能有灾害性天气以及如何预防、什么时候烟叶可能得什么病以及该施用什么药、怎样科学配方施肥、怎样搞好管理等。“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实用。我是打心眼里感谢烟草部门的好政策,感谢富民工程啊!”谈到烟草公司给予自己的帮扶,杨桂军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从人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
以前的时候,苦和累似乎成了种烟的代名词。那时候,烟农大多使用原始的农机具和老黄牛进行耕作,手上磨出的老茧,烤烟时熬红的双眼,是当时烟农的真实写照。然而,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诸城烟区通过发展烟叶农场,就催生了一大批“新烟农”。在诸城烟区广袤的烟田里,那些老式农机具和老黄牛已基本“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式实用的烟用机械。
杨桂军刚开始经营烟叶农场时,基本没有烟用机械。机耕、移栽、喷药等环节全靠租赁机械或人工操作,既保证不了进度和质量,又增加了生产成本。有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
合作社里的烟用机械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由烟草公司扶持购买。省局(公司)为此专门制定了扶持政策和标准。诸城市局(分公司)还与有关农机科研部门和厂家密切合作,自主研发了起垄施肥机、覆膜机、除草松土机、喷药机、移栽器、追肥器等一系列烟用机械,切实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另一个来源是由合作社成员共同投资购买。到2008年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各类烟用机械2000多台(套),烟叶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快了烟叶农场和种烟专业户的发展。
“你现在看到的这台机械是施肥、喷药、盖膜一体机,双条施肥、喷施除草剂、盖膜3个环节可一次完成。这台机械只需要两个人操作,一天可施肥、喷药、盖膜六七十亩。像我这300多亩烟叶,五六天时间就能完成施肥、喷药和盖膜。如果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恐怕一个月也干不完啊。”
“在移栽环节中,我全部使用移栽机移栽烟苗,不但栽得深、栽得齐、栽得快,还降低了劳动强度。”
“喷药时,我们使用的是喷药机,一天可喷100多亩,而且喷得匀、喷得透,有效提高了安全性和病虫害防治效果。”
“在追肥环节中,我们使用的是追肥器,这样就能做到科学定点定量追肥。”
……
说到机械化生产,杨桂军打开了话匣子。
目前,杨桂军的烟叶农场在主要烟叶生产环节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用工量、用工费也逐年减少。他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06年,农场每亩用工20个左右,2007年每亩用工降到18个左右;到2008年,每亩用工降到了15个左右。如果按40元钱一个工日计算,2008年比2006年每亩降低了用工成本200元左右。杨桂军这329亩烟田由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与以前相比,每年可节省用工费6万多元。
负担少了,心里就更加舒坦了,杨桂军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比较满足。
“这些机械都是你自己买的吗?”笔者问他。
“机械是惠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这个合作社就设在我的农场大院里,我是近水楼台啊,哈哈……”说这话时,杨桂军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目前,贾悦镇已成立了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非常周到,工作人员都经过了专门的培训。烟叶生产需要哪种机械,合作社都会及时安排。
机械化是烟叶农场降本减工的重要途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又推动了烟叶农场的发展,促进了更多像杨桂军这样的“新烟农”的产生。
从“六怕”到“三不愁”
现代烟草农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专业化生产,即将烟叶生产复杂的过程进行分解,针对每一个环节的特点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从而实现专业化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