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的敲门声,“大妈,打扰你们,疫情非常时期我们来了解一下你家的情况。”
“大爹你好,你们家有几人住?子女是什么时候回来的?”他认真地询问着。
“我是从南华红土坡来的,2月19日到厂里……”“我是1月20日从昆明赶回来同父母过春节,单位还没有收假,再陪父母几天……”2月24日晚,周兴华与老周带着第一支部5名党员,挨家挨户排查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楚雄复烤厂外来住户的基本情况。
随着厂里复工,原本寂静的厂一下热闹起来。防范疫情,必须精准抓住流动人员这一关键要素。第一支部了解厂里用工多,来源多,为清晰找出居住在厂区不明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防范有谱。针对这点,经支委商量,组织党员突击队再次排查住宿区住户情况,摸清底数。对近期的人员入住、逗留、滞留、情况开展第二轮地毯式摸排,落实到户,查询到人,不放过一个疑点,不漏排一个人,准确掌握厂住宿区的具体情况,为厂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2月24日晚,楚雄复烤厂复工的第一天晚上,第一支部5名党员突击队员离开海子山住宿区时已近凌晨,夜空繁星高挂,寒意渐上。这一行5人,为了落实本厂外来居住情况,把防疫工作落实到位,整晚穿行在住宿区的楼道间。他们追寻楼层住户灯光,埃家逐户敲门详细询问、记录。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一种漫无边际的恐慌,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不知何时落下来。
“近一月内从哪里来?”“有没有到过疫区?接触过有风险的人群,来厂里做什么?在哪个部门?”表格中清楚的记录着每一项信息,刚劲有力的字迹中,体现出责任与担当。
生活总是从平静如水的过程中变化到波澜壮阔,事情的衍生总是在变化中而发展。正是这场疫情,它见证那些真诚善良的爱,一种无声大爱。
28日早,接到发动党员向湖北捐款的号召,笔者抬头就向对面工位上的组织委员周兴华安排:“兴华,中组部来了倡议,全国各行各业党员都要向疫情严重的湖北捐款了,你落实一下我们支部党员捐款事宜。”很快,第一支部的捐款从不同岗位汇集过来,不一会儿就完成造册登记,并上交了厂党总支。
笔者边审阅着汇总表边说道:“兴华,我们支部没有前期捐款人员,捐款表格一栏空着,怪不好看,好像我们支部的党员觉悟不高似的”我自言自语在他旁边念叨着这个遗憾。
兴华低声的对笔者说:“李哥,前些时我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过100元,只不过数额少不好意思登记”,兴华微笑着说。兴华是从大山中走出的彝族汉子,在那青山绿水间,看着父老乡亲无休止的忙碌,生老病死的无注,他知道外界每个恩情都是对人生希望的扶持。在他平时的聊天中,他感谢那些给过他恩情、帮助的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他一直默默践行帮助别人,回报社会的承诺。在他的手机中,藏着无数的捐赠记录,记得有一张捐款证书写着,“亲爱的周兴华:你是抗疫情希望同行——希望工程关爱因疫致困青少年特别行动,项目第568位捐赠人,感谢你的捐赠……谨以此表达最真诚的感谢”,看到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发给他的证书上的话语,一股热流涌上额头,让人感动万分,笔者身边竟隐藏着这么好的职工,他的这一举动暧暧的,一切那么自然,那种深意感染了笔者。这隐藏,是用低调的行为去坚守那颗我本善良的内心,默默的付出,向小溪一样流向那些对人生抱有希望的人,润物本自无声,内心却有众爱,这是真实的写照。我有意把这作为宣传,他却习惯在低调默默付出。
在排查时,发现住宿在厂里的两个务工者的子女没有口罩戴,不时在小区里走动,在这时候,小孩也发觉不自然,因为人心自有的恐惧,却是在一些时候无法修复(口罩缺乏)。善于观察的兴华看在眼里,用自己的行动来实施。
“李哥,我这里有4个口罩,你拿去给住在14幢的那两小孩吧。”
“那你怎么办?”
“我媳妇单位发口罩了,盈几个他们,安全重要,小孩老人更要注意。”
当第二天看见那两个小孩用感激的眼光看着笔者的时候,笔者深知,他们是想看到给他们口罩的好人是什么样的?顿时阳光明媚,周兴华那无私的温暖在这春意盎然的天空,弥漫开来,人间有爱。
笔者对他说,在这时候,注重对先进事迹、典范榜样的宣传,是弘扬正气的新能量,用这动力来激励更多人参与到抗击疫情一线中,聚众人之力,共同防治疫情,把“有我有爱有明天”的希望传递给大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我们能在这个春天,看见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壮丽景色,正是国家的坚守,人民的配合,一定能让这战役看到最后的胜利。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