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 稳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今年的特殊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镜头
“从今往后我也是持证上岗的职业烟农了。”5月25日,云南省鹤庆县西邑镇芹河村烟农母润生,顺利通过了当地烟草部门组织的考试,拿到了新型职业烟农证书。
母润生拿到证书的当天,在北京市经营一家商贸中心的官英新也拿到了65万元“烟草贷”信用贷款,经营资金周转难题迎刃而解,笑容浮上他的脸庞。
在四川烟叶复烤公司宜宾复烤厂内,忙着进行烟叶整选的凉姜镇崇德村村民毛正英也是笑容满面:“最近几年每年都能在这里工作7个多月,能挣2万多元。”
横跨农工商,串联产供销,涵盖内外贸——这是中国烟草产业的重要特点与优势。
近年来,烟草行业始终坚持讲政治、顾大局,自觉为国分忧、主动为民谋利,充分发挥烟草产业链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升级从“一片烟”到“一包烟”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组织运行体系,织就了富有活力、富有黏性的“就业网”。在这张“网”上,大量劳动者实现了稳定就业。
云南作为我国烟叶生产大省,近年来烟叶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600万亩左右,为300多万农村人口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立足烟叶产业,云南烟草商业系统通过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组织烟农成立专业合作社,广开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去年,全省370多家合作社组建了上千支专业服务队,为上万名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近打工机会。
特别是2015年以来,云南烟草商业系统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烟草产业链整合延伸,把烟叶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烟区产业综合体,推动产区形成以烟为主、多元产业协同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制定职业烟农的培训方案,分年度向各烟叶产区下达培训数量指标,每年培育职业烟农3.5万户左右,让烟区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烟草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以烟草全产业链条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就业。
在四川,作为季节性用工大户的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主动融入国家大局,把有限的就业机会给予最需要的人。近5年来,累计招收农民工2.45万余人次,为其创收3.56亿元。
“就业岗位不能简单地‘给予’,要精准实施,既要招工用工,更要提升工人技能,给予人文关怀,让他们开心挣钱。”四川烟叶复烤公司总经理桂冬说,他们把“稳就业”作为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将“贫困人员优先”作为招工的重要原则,积极通过政府部门取得建档立卡贫困户清单,主动联系招收贫困人员,力争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到厂务工。同时,针对进厂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四川烟叶复烤公司开设“幸福课堂”,利用班前班后闲暇时间,教他们识字认字、看书读报、学法学礼,想方设法让他们有尊严、有自信地工作。
稳就业的前提是稳企业,稳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就业源头。
顾客少、动销慢、库存高,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困境中,北京不少零售客户都曾一度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为了让广大零售客户在特殊时期保持信心,把“饭碗”端稳,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多措并举,帮助零售客户恢复经营:一方面优化货源供应,保障有效供给,不断加大经营指导力度,积极探索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品牌培育、客户培训等工作,推动零售客户经营能力、盈利水平有效提升,增强客户经营信心;另一方面,对全市零售客户资金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加大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为零售客户提供具有利率低、额度高、期限长、放款快等特点的“烟草贷”信用贷款产品,解决周转困难、缓解资金压力。截至目前,在北京卷烟市场,已有1800多名零售客户办理“烟草贷”产品,授信金额近5.9亿元。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