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他们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人生经历,但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走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叫做“QC小组”的团队。
块块砖瓦只有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条条溪流只有奔向大海,才能避免干涸;独立个体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创造更大价值。每一个QC小组成员都不是孤立的个人,他们拧成一股绳,有组织地行动起来,寻找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齐心协力商讨对策、持续改善,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烟机人”带您走近行业烟机企业的QC小组,感受团队的力量。
霍冬梅/图
许昌烟机: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如果说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本书,那么QC小组活动就是这本书中最活跃的篇章之一。
许昌烟机公司生产技术部攻关QC小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智慧的团体。自2008年成立以来,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多次攻克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去年年底,他们又取得一项新成果:成功将ZL26C滤棒成型机门缝间隙误差控制在了2毫米内。
去年6月,在公司的一次专题质量例会上,装配分厂提出了“无法保证ZL26C滤棒成型机外部罩壳及门的间隙误差≤2mm”的问题:同一台产品的门缝间隙大小不一,有的门关着紧,有的门关不上,看上去参差不齐。这关乎公司整机的外观质量,关乎客户对公司的信任。
作为相关的技术部门,生产技术部攻关QC小组成员迎难而上。去年8月,他们以“减小ZL26C门缝间隙误差”为课题,积极开展了QC活动。
QC小组组长苗彦民,干起工作来有一股韧劲。为了弄清楚ZL26C滤棒成型机产品门缝间隙误差大的原因,他和来自装配分厂、质量检验部的小组成员杨勇智、李晓民等一起,深入装配现场,一次次地观察、测量、对比公司不同产品的门的装配情况,一次次地共同探讨、分析、研究出现的问题,一次次地埋头整理、核对资料。遇到问题,他们虚心向装配分厂的师傅们请教装配技巧,并记录下获取的第一手资料。
小组成员、工程师董平,是钣金件的行家里手。同为工程师的郑建华,是个业务好手。他俩和来自结构件分厂的技术员张民业、侯俊峰,忙碌在加工生产一线,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切割、焊接、打磨、修光,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跟踪调查,切实掌握钣金件加工每一个环节的数据,为课题的顺利展开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翔实的调查资料,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展开头脑风暴,绘制出两张鱼骨图,在11项末端因素中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影响门缝间隙误差超差的主要原因——钣金件加工偏差大。
小组成员根据前期的调查情况,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制定出了一个关键表格——对策表,一一列出发现的问题、拟解决措施及时间。
接下来,小组成员严格按照对策表实施。在确定钣金件的加工方案时,小组成员慎之又慎,多次召开技术交流会,和结构件分厂的领导、技术人员、操作工坦诚沟通,又在部门内部讨论对策,最终达成共识:利用工装,对不锈钢薄板刚性焊接。
可是,面对购置回来的三维柔性焊接工装,大家大眼瞪小眼:不会用啊!无法应用就谈不上推广,此次活动等于空谈。小组成员通过调查、咨询,查阅大量相关的技术资料,成功设计出了《三维柔性焊接工装装夹罩壳工艺草图》,并且制定了《三维焊接成型通用工艺守则》。
一通忙活,这些费神耗力整理出来的图纸和方法能用吗?小组成员心里也直打鼓。于是,小组成员和操作工一起使用新工装、新方法,边学边干。汗水一遍遍湿透工作服,一不小心手就碰出一个血口子,飞溅的焊花像美丽的焰火映照着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庞……
终于,2013年年底,经过三个月的效果检查期,利用三维柔性焊接工装加工的钣金件,质量精度由IT15提高到了IT14,ZL26C滤棒成型机门缝间隙误差被成功控制在了2毫米内!
常德烟机:工程师QC小组
在常德烟机公司研究所,有这样一个研发QC小组,它主要由产品工程师组成,其中不乏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如黄林、廖茂正、周达顺、郝敏等;也有经验丰富的中年骨干,如高级工程师王志远、徐振武等。
这个工程师QC小组成立于2009年1月。小组成员大多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以“同心协力齐攻关,持续改进稳质量”为使命,积极作为,取得了不少成绩。
“奔向成功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和困难。”说起这几年的体会,QC小组核心成员王志远感慨道,“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不知凝聚了我们多少汗水和努力。”
在2012年开展的“ZJ17型卷接机组漏灰质量改进”课题活动中,小组成员周达顺负责ZJ17型卷接机组VE部分的计量料槽漏灰改进设计。设计方案讨论及评审时,大家并未发现问题,但在最后装配实物试车验证时却发现:ZJ17型卷接机组开低速时一切正常,可当机组全速开到7000支/分钟的时候,烟丝却在计量料槽处堵住,机器无法继续运转。
关键时候出问题,周达顺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设计出问题了?或者是某个零件加工不合格、装配不合格?
“先不要着急,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王志远一边安慰周达顺,一边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小组成员开始讨论分析,装配师傅也参与进来。但讨论分析无果,都不知问题出在哪儿。装配师傅再次检查机组,确认装配环节的确没有问题,质检员零件检测又都合格。最后,王志远对廖茂正说道:“小廖,你和周达顺回办公室,你帮忙给看一下,模型设计上是不是哪里有问题,我去档案室查一下原版资料。”
正当廖茂正和周达顺仍在检查三维模型的时候,王志远兴冲冲地推开办公室的大门,大声说道:“小廖、周达顺,找到了,找到了……”原来,在ZJ17型卷接机组计量料槽这个地方,不能完全没间隙。如果没间隙,气流就没地方跑,烟丝也就会堵在计量料槽。间隙是用来泄气的。终于,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ZJ17型卷接机组漏灰质量改进”QC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众人划桨开大船,小组活动的开展需要小组成员发挥各自聪明才智,更需要在相互扶持协作中改进“短板”,融入集体。
小组成员徐振武在参与QC小组活动之前,一直从事滤棒发射机产品管理工作,在滤棒发射机领域堪称业内专家,但与卷接机组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在开展“ZJ112低位烟支柔性输出改进设计”课题研究时,徐振武负责设计的传动系统部分进展较慢,但他靠着勤奋好学以及组员廖茂正、郝敏的积极帮助和耐心指导,迅速掌握了ZJ112型卷接机组的结构原理特点、技术参数等,圆满完成了自己负责设计的传动系统部分。
研究所研发QC小组虽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小组成员不骄不躁,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献计献策,为常德烟机公司的产品质量提升和持续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上海烟机: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
7月25日,北京,2014年度烟草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布会结束,上海烟机公司“精益求精”QC小组捧回了行业第二十五届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三等奖。
“精益求精”QC小组成立于2012年2月。小组成员关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努力寻找并解决可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问题。自成立以来,小组成功开展了数次不同主题的质量改进活动。今年7月获奖的“提高ZB45、ZB25型大修机组基础零件的现场到位率”课题便是其中之一。
2013年3月,QC小组成员通过搜集统计ZB25和ZB45型包装机组设备相关数据,发现这两种机组超过80%的零件由基础件组成,而专用件不到20%。从装配工艺出发,ZB45、ZB25型包装机组基础零件装配顺序优先于专用零件,如果基础件不全部装配到位将无法进行专用件的装配,基础件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基础件的现场到位率,小组将“提高ZB45、ZB25型大修机组基础件的现场到位率”确定为活动课题,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课题能否顺利进行,成员之间团结协作是关键。”QC小组组长郭文迪介绍说,小组成员中既有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有仓库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他们按照各自特长分为两组,各负其责:第一小组负责寻找课题进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症结,第二小组负责在现状调查阶段对设定课题目标值的科学性进行论证并制定相应对策表。
分好工后,小组成员凭借各自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就掌握了质量改进的常用统计工具。第一小组成功运用排列图找到了课题的症结所在。第二小组在现状调查阶段对设定课题目标值的科学性进行论证,经过反复计算论证认为基础件现场到位率的理论值可以达到98.03%。综合考虑后,小组将课题的目标值定为95%。
在原因分析中,第一小组针对两条症结绘制了关联图,确定了7个末端因素并逐一对末端因素进行确认最终确定了2条要因。第二小组针对要因制定了对策表,明确了对策的具体负责人及完成时间。
“不要小看这个对策表,对策实施阶段是整个小组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小组成员陈瑜玮说,“在对策实施中,我们抓住了一个关键问题:怎样让相关人员及时了解基础件投产情况和机台需求情况。”
为解决这个问题,小组成员在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下,和第三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零配件领用系统。利用该系统,相关操作人员可实时了解ZB45、ZB25型大修机组基础零件的投产情况,并可及时将相关基础件调拨到相应机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他们还修订了供方管理办法,在相关部门推广使用。
“去年7月实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