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草企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决扛起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帮助帮扶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共同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秀美画卷。今天,让我们一起看一下部分帮扶村发生的变化。
产业兴村气象新
“我们种植的小米椒丰收啦!”近日,在河北省行唐县南件村辣椒种植基地里,河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田永谦兴奋地介绍说。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强产业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河北省局(公司)驻村工作队立足村情,充分整合资源,发展集体产业,提高村集体收入,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方法。
驻村之初,工作队了解到,最近几年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村集体经济收入偏低,影响了村里人居环境整治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变“输血”为“造血”。工作队分析村里现状,找准问题症结,把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作为工作突破口。他们与村两委反复研究,逐步形成了集体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种植、发展特色产业“三步走”壮大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
为了有效解决村民作物种植分散、耕地资源配置不合理、收益率较低的问题,2021年10月,工作队指导村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成块耕地200亩,先种植优质小麦190亩、黑小麦10亩,收割后又种了优质玉米。今年2月,他们利用工作经费流转土地14亩,种植小米椒,逐步扩大特色种植产业规模。
村民们在精心料理小米椒。
“我们通过流转土地、做强产业支撑,今年已为村集体增加了60多万元的收入。”田永谦算了一笔经济账,优质小麦收入26万元,10亩黑小麦通过委托深加工,收入3万元;秋季收获的玉米收入26万元,最近喜获丰收的小米椒收入6万元。这彻底扭转了村集体收入微薄的现状。
此外,发展产业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小米椒种植为例,从大棚育苗到收获,为全村提供了100多个临时性岗位。
集体收入增加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方面将其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流转土地规模,探索“小麦+玉米+大豆”等特色种植模式,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民增收有了新途径。
(苏维民文/图/视频)
彝家村寨展新颜
古树苍劲、青山如黛,初冬时节,远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法依哨村,宛如一幅写意山水画。
透过造型别致的围墙孔看过去,法依哨村好似一幅画。
法依哨村党支部书记王文英的家就在村口,是一幢白墙青檐的砖混结构二层小楼。走进院子,拱形围墙上方摆满了金黄色的干玉米棒。围墙上镶嵌了3个小汽车用的旧轮胎,轮胎下沿内装着泥土,上面种着花草。“这是我老公照着网上的资料,自己动手做的。”见不少人对围墙精美的造型很感兴趣,王文英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法依哨村是一个彝族聚居村,多年来,该村在弥勒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帮扶下,修建了水池管网和上百口地边小水窖,有效解决了常年缺乏生产用水的难题。依托这些基础设施,村里探索推进“烟叶+粮油作物+蔬菜”多元化产业模式。2021年,全村户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
今年,为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根据当地实际,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将法依哨村的连片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文英和村干部们高兴了好几天。
王文英的家。
土地流转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先决条件。此前,一些村民的思想转不过弯,认为土地流转出去后,会出现“饭碗难保”的问题,导致全村土地流转进度缓慢,原计划年内动工的一些项目不得不暂停。
为引导这些村民转变思想观念,王文英和村里的党员带头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全村800余亩土地顺利完成了流转。
按照规划,法依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将具备推广滴灌技术的条件。虽然眼下还在推进阶段,但王文英和村干部已对这片高标准农田的用途做好了规划:在稳定烟叶种植面积的同时有序种植大麦、油菜等,并引入企业共同种植芥蓝菜;利用当地离弥勒市区不远、交通便利和森林覆盖率高的优势,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王文英拾掇围墙上的干玉米棒。
日子越来越好,不只体现在村民们鼓起来的“钱袋子”上。最近两年,法依哨村有10人考上了大学。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法依哨村徐徐展开……
(邓楚瑜文/图)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