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飘香,烟叶金黄,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大地正如一幅斑斓画卷徐徐展开。烟草行业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奋力谱写新时代烟区乡村振兴新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北、陕西、云南的烟村,看它们的美丽嬗变,了解行业单位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十三尖之变
重上十三尖,旧貌换新颜。时值秋日,无人机镜头下的十三尖村,纵横交错的盘山公路如银蛇游弋山间,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
湖北省宜都市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宜都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精准帮扶下,路通了、人富了、村美了,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通了“快速路”
多年前,十三尖村通往集镇的路是一条土路,摩托车是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冰天雪地用手推”的情景让村民苦不堪言。
2007年,宜都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发动全体村民参与建设,村里迎来了第一条硬化路。
美丽的十三尖村。
此后,十三尖村累计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如今,全村晴雨通车公路全覆盖,硬化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
“我每天要接送儿子到镇上上学,之前去镇上一趟不容易,来来回回得大半天时间。现在全程水泥路,家里又刚添置了小汽车,单程不到半小时就到了。”村民彭渐旭说,路通了,大家出行方便多了。
修路,不仅拓宽了村民的生活圈,更打通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动脉。
“长期以来,交通不便是制约村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三尖村党总支书记罗玉蓉介绍,随着村内公路拓宽硬化,如今,载重10吨左右的卡车能直接开到村民家门口,甜瓜、生猪、土鸡等鲜活农产品基本实现省内当日直达,部分村民在城关集市租有摊位,早上驱车赶集卖货,中午就能赶回家。大型设备、物资进不来,农副产品运不出、销不动的问题彻底解决。
2021年以来,宜都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持续投入资金,帮扶十三尖村实施道路硬化拓宽,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村民成了“上班族”
2013年,十三尖茶业有限公司挂牌;2015年,十三尖村矿粉厂成立;2018年,“十三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首批水果发往宜昌及襄阳两大消费市场……在宜都烟草帮扶下,目前,十三尖村集体企业、私人企业、村民合作社、大型种养殖户等用工主体共20余家,不少村民成了股东、当了老板,每年近2000人次的用工量则让更多村民成为“上班族”。
村民胡清福今年70岁,他常年体弱,曾经长期依靠低保金生活。如今,他在家门口干起了多份“兼职”。“大家都蛮照顾我,采茶、摘瓜、除草这些轻松活都让我去做,一天下来能挣100多元,一年打工收入2万元左右。”胡清福说。
产业发展还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章小平便是返乡创业的致富能手。他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开办茶厂,从农民变身企业家。在章小平的精心经营下,茶厂规模、产能、产品质量大幅提升。2021年,章小平在外务工的儿子章洲回到家乡,全力帮助父亲打理茶厂。
不只章小平父子,看到家乡发展的希望,村民王康新夫妇毅然回乡发展生猪养殖,如今养殖场每年净收入10万余元,并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村里有了“小公园”
在宜都城区一家学校上班的赵波每逢暑假都会带着孩子回到十三尖村老家避暑,今年住的时间更长了。
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
“这些年老家环境好了,村里修了篮球场,还有各种健身设备,孩子放暑假也愿意回来了。”赵波说。2017年以来,宜都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筹资3.5万元建成村级广场,这里渐渐成了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如今广场已成为周边村民清晨、黄昏休闲娱乐的主要去处。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用好自然资源,建设花园式新农村,让乡村处处高颜值、步步皆美景。”罗玉蓉介绍。
2015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发动群众大力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在裸露荒山、道路沿线栽种下5000余株桂花、栾树等树苗。此后,村里筹资修建垃圾集中清运池2个,实现了村级干道垃圾转运桶全覆盖,并聘请环卫管护员、设立公益性岗位进行村庄保洁,加上农村住房“消危减土”三年行动的顺利推进,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变成了“清、绿、美”。
2021年以来,宜都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深化党员结对帮扶,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帮助十三尖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不断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
如今,十三尖村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瓜果飘香,村民就地取材打造特色庭院,形成了集各式菜园、果园、茶园、花园于一体的乡村主题公园。
“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将探索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让更多城里人进村体验惬意的慢生活。”罗玉蓉笑着说。
(胡金鑫文/图)
八一村里看振兴
近日,走进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景村镇八一村,一派丰收的景象。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2015年回到村里种烟。头几年水路不便,种烟条件不好。近年来,烟草公司帮我们把路修通了,水管通到了地头上,种烟收入明显增加。如今,硬件好了,种烟还有技术指导,我对种好烟更有信心了!”在村旁的烟田里,48岁的八一村烟农杨军平感慨地说。
八一村成片烟田。
杨军平的信心来源于商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近年来为推动烟区发展所做的一系列扎实工作。
在帮助农民种好烟、推动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商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着力增强农村发展“造血”功能,推动形成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自2019年起,商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八一村统筹推进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产业综合体以烟农为主体,以合作社为载体,开展烟叶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对壮大乡村产业、促进烟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设机耕路5条,建成蓄水池3座,购买植保无人机1台、起垄机15台、覆膜机10台……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八一村产业综合体现代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2021年,八一村产业综合体内共流转土地1200亩。在以烟为主的基础上,他们分区规划实施红仁核桃、北美冬青、红枫苗木、中药种植等产业。
产业综合体利用合作社育苗大棚种植西红柿。
据洛南县惠农烟叶专业合作社社长刘亚斌介绍,针对红仁核桃、苗木和中药材产业,他们采取“土地入股、保底收益”的方式,村民以土地入股,按股分红。2021年,每亩土地获得600元土地保障金、400元利益分红。针对专业化服务、有机肥、生物质燃料等烟叶生产配套产业,他们采取“烟农入股、利益共享”方式进行利益分配。2021年,22户烟农户均分红11520元。另外,吸收了85户家庭入股,带动脱贫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以产业综合体内的红仁核桃示范基地为例,目前该基地已经发展成为以红仁核桃栽培科学研究、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
“2021年,八一村烟叶产业综合体内实现烟农收入333.35万元。”洛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股技术员姜建锋介绍说,当年综合体内基本烟田轮作小麦、玉米、中药材等,实现产值242万元。
利用合作社育苗大棚种植西红柿,实现产值28万元;产销蚯蚓粪有机肥800吨,产值85万元;产销生物质燃料850吨,产值102万元;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收入68万元;手工刺绣收入16.5万元……八一村烟叶产业综合体内,产业发展多元化,农民增收有保障。
“2021年,我种烟收入6万多元,分红1万多元。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烟农常小娥感慨地说。
“在种好烟叶的同时,我轮作种植中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人勤地不闲,肯定能多赚钱!”46岁的八一村烟农杨学民信心满满地说。他准备乘着烟叶产业综合体发展的东风大干一场,昂首迈向美好新生活。
杨学民在烟田里劳作。
下一步,八一村烟叶产业综合体将继续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进一步提升烟叶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聂光玲文/图)
老麦乡蝶变“三部曲”
秋日的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老麦乡,金色与绿色相映成趣,处处一派丰收景象。
老麦乡是云南省传统烟区,种烟历史悠久,烤烟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但随着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烟农流失、基本烟田流失等问题逐渐显现。
老麦乡是云南省传统烟区,烤烟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如何使老烟区焕发新活力?产业开路,收入打底——今年以来,施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立足产业优势,以烟农增收为主线,以推进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努力把烟叶打造成农业强的典范、把烟区打造成农村美的典范、把烟农打造成农民富的典范,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新力量。
唱响产业“稳收曲”
8月20日,老麦乡茨桶村烟农杨兴余正忙着在地里采收烟叶。“去年我种烤烟收入10万多元,今年又签了20亩的烤烟种植合同。我和村里其他3户烟农一起流转了80多亩土地,这片地以前是闲置撂荒地,我们流转过来,用挖掘机整理了一遍,种上了烟叶。今年我的烤烟长势比去年还好,收入肯定比去年还高!”
老麦烟站站长李晓峰介绍:“2022年,老麦乡以合作社为主体流转土地483亩,以各村村委会为主体流转土地405亩,烟农自发流转6690亩,为提升规模种植、集约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施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坚持守住基本农田、保证烟粮协调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烟区地块,适度调整种植布局,加快面积落实及土地流转,鼓励推动以合作社、村委会为主体和烟农自发开展的土地流转,突出集中连片种植,进一步巩固核心烟区。2022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4.14万亩,以土地流转促进了烟区规模稳定,为稳定烟农收入筑牢了产业发展根基。
“以烟为主、产业融合、多元增收”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周边村民可以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和烟田务工收入。“我家的土地少,都流转出去了。我在烟田打工一天收入130元,一个烤烟种烤季,我能拿到1.6万多元打工收入。”老麦乡黄家村村民盛文江说。
一业兴带动多业兴。施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坚持“以烟为主、产业融合、多元增收”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烟叶+N”产业融合发展,夯实烟叶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比例。
在茨桶村,烟农张德河看着刚刚采收完的烟叶喜滋滋地说:“我今年租了30亩地种烤烟,烤烟采收完,我就在地里全部种上豌豆。在烟地里种豌豆,可以用烟叶采收以后的烟秆搭豆架子,还能减少肥料用量,一亩豌豆能收入4000元。”
在蓝天、绿树掩映下的老麦乡。
近年来,施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按照高原特色农业规划部署,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烟叶+节水型水稻”“烟叶+玉米”“烟叶+豌豆”“烟叶+小麦”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烟叶和多元产业有序发展,“留得住人、富得了民”,为烟农持续稳定增收拓宽了渠道。
唱响服务“强农曲”
8月23日,在黄家村烟农盛文伟家的烟田里,烤烟技术辅导员正在指导盛文伟进行烟叶成熟采收。
“我种了十多年的烟了,技术辅导员在重要生产环节都会来指导。前一阵子我地里的烟好像有几棵得了花叶病,我在手机上预约了辅导员,他很快就到烟田帮我解决了问题。”盛文伟说,精准服务,能使烟农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种好烟。
在盛文伟看来,如今种烟越来越轻松了。
2021年以来,施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探索烟农差异化精准服务生产运行管理(ICIS)模式,强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按种植水平、种植效益、种植年限等指标,对烟农实施差异化个性化服务,补齐生产短板,促进烤烟生产提质增效、烟农增收。
今年,施甸县继续深化ICIS模式应用,围绕“1个目标+4个精准+1项考核办法”,制定烟农差异化精准服务实施方案。同时,加强一站式烟农服务平台、烟叶生产动态管理系统推广应用,以“一部手机种好烟”为载体,不断创新服务烟农的形式,为烟农提供更优的服务保障和技术支撑。烟农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在线下单预约专业化服务,实现了轻松种烟。
唱响绿色“生态曲”
“诱捕器一天就能装进好多虫子,这两年烟田病害明显减轻,长势比往年好很多。”茨桶村烟农赵定才今年种烟20亩,谈起夜蛾性诱捕器,他啧啧称赞。
近年来,施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动烤烟产业和配套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烟区生态环境建设。围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发展方向,他们大力推广土壤保育、绿色防控、清洁生产、低碳循环等绿色生产技术,全面筑牢烟区绿色生态屏障。
赵定才查看自家烟田里的夜蛾性诱捕器。
2022年,全县蚜茧蜂、生物农药防控实现烟田覆盖9.5万亩,夜蛾性诱技术生物防控覆盖烟田2.9万亩,施用有机肥2.12万吨。全县推广应用生物质燃料能源烤房,全年可减少燃煤使用量6000多吨;废旧地膜回收覆盖烟田9.5万亩;设立农药废弃物回收点30个,保证农药袋、瓶全部回收,有效防控烟区面源污染。
一系列绿色发展措施的推进,彰显了施甸烟草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责任担当,唱响了老麦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曲”。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