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我在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毕节卷烟厂工作已有33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包装机学徒“小唐”,现在已变成为众人口中的“唐叔”。回首过往,“热爱”一词足以概括我对国产烟机的感情。
图为唐忠远正在处理条盒商标纸输送异常情况。
学徒期结束后,我成为YB45包装机操作工。刚与“她”认识时,经验的匮乏让我摸不清“她”的习性。比如,我听不出透明纸包装时的异常响动,导致“她”经常出故障。看到老师傅只要听一听就能判定问题所在,我既羡慕又沮丧。
“不会就要多看多听多练,慢慢来!”师傅安慰我。
于是,除了正常操作设备外,我开始琢磨设备的机械原理,与维修工探讨故障发生的原因。有操作说明书的就从书上搜寻答案,找不到相关书籍材料的就与其他同事一起探讨。即使下了班,我也想和“她”多待一会儿。
正是每天“多待一会儿”,我和“她”逐渐熟悉起来。日子久了,“她”的一举一动我都能看明白。我也像老师傅一样,掌握了“一听准”的本领。
图为唐忠远正在查看小盒外观质量。
“钻研可越千难万险”,这是我与国产烟机相处的深刻体会。
用热爱之心钻研设备,我获得了快速成长,技能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1993年,我转岗成为一名维修工。最初,国产烟机时常给我“下马威”。有一次维修ZB45包装机,因一时疏忽,我将一个器件的按钮装错,导致设备无法动弹。我与几名维修工鼓捣了半天,围着设备转了好几圈,就是找不到故障点。直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将按钮重新装配了一番,这才排除了故障。
老师傅打趣我们:“你们这帮小子啊,学艺不精,还需要多钻研!维修这活儿得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来走,别以为自己有多大能耐。”
师傅的一番话点醒了我,也让我在后续的维修生涯中谨记“规范操作”四个字。
再后来,在师傅们的谆谆教诲下,再加上自己因热爱这份事业而不断学习,我的维修技术在厂里虽谈不上首屈一指,但也有了一些技术积累和底蕴。每次看着涌进维修班的“新鲜血液”,我似乎看到了多年前在设备前垂头丧气的自己。我想,应该将这几十年的经验传承下去,就像是当年的老师傅一样,言传身教,让这一批年轻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图为唐忠远正在填写设备故障表。
“薪火相传”,是一种责任。时代不停向前走,但岁月沉淀下来的睿智与精神是每一代烟草人的宝贵财富。
带着这样的想法,2000年,我走上车间考评员的岗位,负责车间技能鉴定、技术比武等活动的组织工作。一代代老师傅,将一辈子所积累的经验与方法传授下去,是工厂的老传统;而把我对国产烟机的这份热爱传承下去,则是我自己的一点私心。
烟机操作技能不仅要依靠师傅言传身教,更需要操作者主动去钻研。每一台烟机都有自己的“小脾气”,而如何调整才能满足更高的工艺指标要求,这需要操作者与烟机不断磨合。一些年轻人耐不住性子,往往一遇到挫折就对设备“横眉冷眼”。我时常跟年轻小伙子们说:“算算相处的时间,这些设备每天陪我们的时间甚至比妻子、孩子陪我们的时间还长,我们如果像了解自己的亲人一样去了解设备,那就没有开不好的机子。”
图为唐忠远(中)正在指导青年员工装配ZB45包装机烟库推烟板传动机构。
除了给小伙子们“画大饼”外,还得给他们真经验。我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形成设备维修与操作的单点课,把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给大家。我想告诉他们:一把年纪的老头子还能这么热爱这份事业,年轻人更有时间、有精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在我心中,国产卷烟机是我的“老伙计”,更是我“热爱的人”。是它们,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也成就了我。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三十三载春秋,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愿意站好每一班岗,做好每一件事,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承下去,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尽一生,务一事。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