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昭通日报》报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包烟的烟壳意味着什么?废纸?垃圾?顶多也就意味着可以紧急时刻掏出来,随手记录一点信息的小纸片。但是,对于云南省烟草藏品工作委员会会员刘阳锟来说,得到一个烟壳也许就意味着能丰富一件藏品,也许就能挖掘出一个至今没被人发现过的烟草品牌,为研究烟草史提供一份佐证,补充一份烟标收藏界的空白……
“望海楼”烟标
刘阳锟从6、7岁开始收集烟标至今三十多年,藏品多达三万多件。烟标这个方寸彩纸,真让他玩出了文化,让他触摸到了昭通烟草工业的发展脉络。
初收藏不明所以
刘阳锟并不是自来就喜爱收集烟标。在他6、7岁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小伙伴们情况也都差不多,那时候,除了课本费,家里几乎没有条件给孩子们买其它学习用具。同学当中流行用捡拾来的烟壳纸订成草稿本,用来进行演算。
刘阳锟历来喜爱文字,他慢慢发现,烟壳纸上面的文化元素还挺丰富的,有书法,也有绘画,有些烟还是为一些重大历史时刻特制的,特别有纪念意义。他开始留意这些烟标,有意识地把品相稍微好一些的不同品类的收集起来。他把感兴趣的烟标小心地从草稿本上拆下来,细心地夹入书本里进行保存。
随着年岁的增大,刘阳锟手头的烟标收藏具备了一定规模。他记得最清楚的是收藏昭通本地品牌全“画苑”无编号烟标的事。1980年左右,昭通烟厂推出一套10张的“画苑”套标,烟标上的插图非常精美,有5张齐白石的画、一张于非闇的、一张虚谷的、两张任佰年的、一张吴昌硕的,他都非常喜欢。历经一年多时间,刘阳锟寻齐了一套“画苑”套标,甚感欣慰。目前来说,昭通仅两人集全这套烟标,流传量不到5套。
渐入佳境门路开
刘阳锟集烟标渐渐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了大量烟标,成箱成捆成册囤积在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阳锟通过书信联系上了河北荆州的烟标收藏家左才荣,他们开始通过邮寄的方式互换复品,刘阳锟把几乎所有本地烟标的复品寄给对方,对方则寄来了几乎所有的荆州标。书信往复中,两人互相都增长了藏品数量。后来,他又结识了吉林的孟晓燕、刘洪利等烟标收藏界的知名人士,并互相交换收藏品。
全国范围内交换复品的方式,极大拓展了刘阳锟的收藏范围,最开始一年,他的藏品每年能增长三、四千种,通过各地的烟标能够了解各地的景点、风土、人情,真的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2004年,云南省烟草藏品工作委员会成立,刘阳锟被吸纳为会员。全省范围内,他的藏品数量和质量都排得上号。通过经年积累,2006年,他的烟标收藏种类已经达到3万余种,包含全国各地烟标。刘阳锟收藏烟标,从始至终抱着一种“玩”的心态,随着越玩越精深,越玩越“入格”,他在烟标收藏中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乐趣。刘阳锟还爱写古体诗,以烟标背面题诗的方式,创作了二百余首古体诗,好多诗作现已发表,有30余首还入选了大型诗选集。
方寸之间有“乾坤”
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研究的深入,刘阳锟还从方寸烟标间逐渐触摸到了昭通烟草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他总是把挖掘昭通历史上出现过的烟品牌作为自己的责任,为此,他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走访了很多老人,根据收集整理到的素材,挖掘到了很多从不为人所知的烟标实物。
刘阳锟的相关研究表明,昭通自1914年有纸烟销售,有英美烟草公司派人带来的“黄河”、“孔雀”、“刀”牌纸烟;30年代末,有私营者从四川等地购进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红双喜”;由1930年昭通第一家“盛美”烟庄发展而来的烟丝生产合作社,生产了“经济”、“合作”等牌号;1946年,昭通“光明烟厂”生产了“光明”、“丰收”等牌号;后来,昭通“西南纸烟厂”又生产了“美庭”、“龙洞”、“翠鸟”、“昭通”等牌号。这些烟标,在刘阳琨那里几乎都能找得到。但也有极个别在昭通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烟名,也被刘阳锟挖掘出来,只不过还没有找到实物佐证。
1970年5月13日,昭通卷烟厂动工,并于当年12月20日生产全省同一牌号“红缨”、“春耕”、“经济”等卷烟。1972年,昭通卷烟厂开始设计生产自己的品牌,从此后就不断设计开发生产各种品牌。据刘阳锟介绍,昭通卷烟厂多年来总共推出了30多个品牌的香烟,共设计烟标1500多种,有的没有推向市场,也有700多种投入市场,但烟厂设计过的烟标他基本都收集到了。现在他手中的“红缨”、“钢花”、“东风”、“迎春”、“丰收”、“大众”等品牌的烟标,都已经极为少见了。
刘阳锟说,经他多年收集烟标研究,相对于外地烟标来说,昭通卷烟厂本身的烟标版式还是较为单调。加上企业运营的原因,昭通烟厂并入红河集团以后,本土烟标设计生产就彻底断代了,这也给烟标收藏者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正是这个原因,他现在没有新的烟标可以收藏,只能选择停集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