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中国烟草博物馆编辑整理 太行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七七”事变后,由于华北抗战形势日趋恶化,中共中央决定在华北地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0月成立冀(河北)豫(河南)晋(山西)省委领导正(河北正定)太(山西太原)路以南地区的抗日斗争,1938年8月改称晋冀豫区委,1943年10月改称太行区党委,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
八年抗战中,太行区对整个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对华北地区的持久抗战,起到了战略据点作用。太行区在出色完成军事战备任务的同时,经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烟草制造业在太行区经济建设中扮演了较为特殊的角色、发挥了特有的作用。抽烟在太行区军民中非常普遍,而且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抽烟消耗资金大,财政负担过重,太行区把香烟定为奢侈品加以控制。太行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烟草问题,并根据这一地区的特殊情况开展深入研究,在烟草生产方面采取了严禁区外烟草进口、大力鼓励区内烟草生产、开办公营烟厂、减少财政支出的积极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区内人民和军队的需要,同时还将多余的烟草产品输出换钞,采购补充了一些区内急需的紧缺物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太行区有着良好的烟草种植传统和良好的烟草加工基础,烟草加工业比较发达,卷烟厂(作坊)最多时曾达四五百家,最少时仅有公营的一二十家。烟草业的变化与当时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1942年 太行区提出了严禁外来纸烟人口,限制私营烟草业发展,大力发展公营烟草业的思路,同年边区政府对纸烟实行了专卖,并设立了5 个烟厂配合纸烟专卖处抵抗外来纸烟人口,同时政府在提高公营烟厂纸烟的质量上加大投入、下狠功夫,烟质大幅度提高,私营烟厂由于抗不过公营厂纷纷倒闭,到1943年2月私营烟厂全体停业,太行区的纸烟业完全走上了公营。
太行区的公营烟厂中,太行实业社直属的七个烟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太行一、二烟厂设在山西黎城,三、四烟厂设在河北涉县,五、六烟厂设在河南林县,七烟厂设在山西陵川,共有卷烟车100多架,其生产的香烟品牌有:光明、甜烟、虹光、飞虎、火车、新华、红星、胜利、黎明、豫北、五福、大鹏、醒狮、太行、灯塔、跑马等等。
太行区公营烟厂烟标的设计很有特色,从烟标构图上讲,整个烟标正版和两侧版面有图案和标识,副版为白版无图案、标识和文字;从标面文字上讲,标名一般以汉字为多,有时配有不规范的拼音,厂名有的是汉字,有的是拼音,侧版"香烟"二字一般为英文;从烟标的印刷着色上讲,一般是以两套色和单一色为主;从用纸上讲,一般是薄麻纸和厚白纸,质量都不太好;从包装上讲,一般都是横包装,带高包头;从烟支数量上讲,一般是20支装。
太行区公营烟厂香烟品牌的命名都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把夺取抗日胜利的必胜信念都附涵在烟标上了,如:用“红星”、“灯塔”等象征领导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共产党,用“飞虎”、“醒狮”、“跑马”、“大鹏”等象征英勇善战的八路军,而用“新华”、“太行”、“豫北”直接绘就了一幅新中华的美丽画卷,“胜利”、“虹光”、“黎明”则表明抗战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烟标正是采用了这些特殊的题材才使烟标的整体设计具有了蓬勃的活力,才把太行区人民的浓浓爱国之情载人了新中国的辉煌史册,烟标成了再现历史的有力见证。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