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烟悦网编辑整理 2000年4月,我流窜到长春永昌集邮市场闲逛,发现这里不仅卖邮票,还有不少人在买卖烟盒!我简直不敢相信,以为是在做梦!仿佛来到另外一个世界。心激动得砰砰直跳,怎么形容呢,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像挖菜窖挖出汉代古墓,差不多就是那种心情。
看见一个人在买烟盒,我急忙过去围观。通过攀谈,认识了一位叫闫富军的大哥。闫大哥给我引见不远处的一个中年人。通过闫富军大哥的介绍,我认识了烟标收藏的贵人——刘洪利老师。刘老师40多岁,大高个,说话平易近人,像大哥一样。是东北三省烟标爱好者联谊会副会长。通过他,我加入了东北三省烟标爱好者联谊会。俗称烟标协会,填了一张表格,交了20元会费,就算是会员了。加入协会那天,我有了归属感,就像一个流浪者,漂泊多年终于找到家。第一次知道烟盒的学名叫烟标。
原来,协会每周日都在永昌路集邮市场,举行会员交流日活动。我那天正好赶上交流日。多接触几次之后,我认识了许多长春的烟标联谊会会员。这些会员各有特色,百花齐放:闫富军大哥,主集三无标。高凯峰老师,主攻白山黑水烟标,水平全国第一。张占芝老师,主集吉林省烟标,数量全国第一。常征老师,专集3D,全省第一。崔宪权先生,主集白盒会议标。周志华大哥,主集长春烟标。王学敏老师,主要搜集小卡标。朱文章老师,主集近期标。还有马良先生、曲玉斌先生。大家互相交换、买卖,气氛非常融洽。偶尔还搞小型拍卖活动。甚至经常能吸引吉林市、四平市、延吉市的标友来参加。
我还有幸见到了会长张云财老先生。张老70多岁,来自吉林市。1987年退休后,骑自行车纵横全国21省,行程16400公里,走访酒厂124家、卷烟厂57家,搜集烟标二万余枚,沿途拍照六百余幅。回来后,写成一本书《万里走单骑》,一直是烟标界的传奇人物。能见到一面,三生有幸。据说刘老师的精品烟标有一半是张老的真传。那天人山人海,烟标会员把张老围得水泄不通,我根本挤不进去。当晚我激动得睡不着觉。(2004年10月9日,会长张云财老先生在吉林逝世,享年79岁。)
2000年7月,工艺品厂产品滞销,发不出工资,我又辞职。亲属给我介绍到长春邮政宾馆上班,做食堂管理员,负责给员工提供伙食。当时我一百个不乐意,我一个搞美术设计的,居然让我和厨房打交道,真是造化弄人。本来不想在这干,一想到长春能搞到这么多烟标,认识这么多烟标友,还是决定留下来干几天看看再说。没想到一干就是5年。
这邮政宾馆是个搜集烟标的宝地。西边紧挨火车站,来宾馆住宿的外地旅客特别多,东边20米,是火车站废品站,从火车上卸下来的矿泉水瓶,扑克,烟盒,酒瓶等废弃物集中到这里,烟盒特别多。我总去这里寻宝。一来二去,和这里的工人熟了,都帮我挑烟盒,我经常给他们拿点食堂的鸡蛋、鱼、肉、啤酒什么的,也不用自己掏钱。
(2004年以后,许多火车站职工也来这里搜集烟盒。狼多肉少,供不应求。后来价格哄抬到2元1个。有时候运来一车废品,一帮人上去哄抢。我逐渐不来这里了。)
食堂工作看似无聊,其实是肥缺。负责120多人的伙食,宾馆员工为了多吃点肉,多吃点小灶,都帮我搜集烟盒。餐饮部,客房部,洗浴部, 保安部,120多名员工,每天都帮我收到一堆。我住的员工寝室,我经常下班回来发现床上冒出来一堆烟盒,都不知道谁送的。
宾馆领导出差也帮我弄烟盒。经常上班时间接到电话,让我到他办公室来一趟。去一次就能捧一堆烟盒出来。采购部经理,经常勒索供货商,一次不知哪个供货商给他两条奇怪的烟,一条是云豹,一条是梵净山,他打电话叫我去他办公室,一开门,满屋是烟。他边咳嗽边说,“这些烟盒你拿去,这两条烟也给你了......咳、咳...这烟太特么难抽了......这帮混蛋玩意......”梵净山香烟给我印象深刻,里面20支烟,都是不同颜色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不长时间就积攒了两千多个。由于烟盒太多,寝室床底下都塞满了,又跟领导申请了4个更衣柜,才勉强塞下。
在宾馆我经常提起烟标协会的事,可惜没有跟我爱好一样的。一次在下班路上和同事走,突然看见一个烟盒在路边,我斜跨过他身边,去捡那烟盒。同事恍然大悟:“你不愧是烟盒斜会的,走道都斜着走”。还有人问我:“你们会长是不是黄老邪?”有人说我玩物丧志。还有说我是行为艺术。
这么多年,外界对搜集烟盒这帮人始终抱有偏见,认为是精神不正常,透着一股邪气。我也习惯了这种误解,开始我解释烟标收藏,外人还是不理解,后来我也懒得解释了。别人问我搜集烟盒干啥,我总说烟厂搞活动,能兑奖。或者故意神秘地说,我要造假烟卖。直到把对方整蒙了为止。
加入了协会之后,每个月能收到一份报纸《东北烟标》。这个报纸全是刘老师一个人编辑、整理各地来的稿件,送到印刷厂排版,印刷。然后召集会员帮忙,挨个抄地址,叠报纸,装信封,贴邮票,发往全国各地。抄地址这个活最遭罪,全国约有800多个会员,每个信封上至少20个字,全下来一万多字。当时网络不发达,获得烟标信息全靠报纸。这个报纸信息量很大,在报纸上能联系到很多烟标爱好者,还能拍卖、购买到很多烟标。报纸交易栏里没有图片,全是目录。有一期《东北烟标》上面出售烟标比较霸气,不是一张张卖,是一厂一厂地卖,我记得我购买了长春一厂标约300种,延吉一厂标约200种,呼和浩特一厂标约150种。
我单位离他家500多米远,都是直接去他家里购买,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惜我当时工资低,买不起早期的,只买些80年代末期的。以人物、风景为主。又陆续购买了一些成套的烟标、5支小卡标等等,都是以低得惊人的价格给我的,好像平均一张不到5角钱。又陆续送我约有2500多张烟标,300多张门票,200多张啤酒标,还有各种彩票,报刊等等。这些原始积累,为后来与标友交换烟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我发表了第一篇烟标文章,是关于烟盒内部锡纸研究的。刊登在2001年6月28日的《东北烟标》上。发表之后也没有稿费,但是刘老师送我大约50张烟标,都是不重复的。当时就值100多元。
这一年,我小学时念念不忘的烟盒:岱宗,福,武松,庐山这4种,记录本上的30多种,都买到了。而且很便宜。1995年洪水受损的烟标也陆续补充回来。那年我买的最贵的一套烟标花了120元,是出口日本人参烟,一套6张。当时对我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因为当时工资才500元,还要买衣服、交话费、吃饭,谈恋爱,常常入不敷出,举债度日。但是每天都很快乐。
跟大师交往,真是受益终生。我在短短一年时间学到的东西比过去10年都多。他教我辨别烟标真伪、判断烟标年代、区分烟标版别、交换烟标技巧,拍卖烟标流程,收购烟标渠道。甚至给我引见了长春卷烟厂的商标保管员,吉林省烟草专卖局局长。有许多不传之秘、惊人内幕,也倾囊相授。至今我仍觉得受之有愧,我何德何能,能得到大师真传。或许,只能用缘分来解释。我也没什么报答的,也没有什么好烟标送给刘老师,只能拼命写文章,帮刘老师把报纸办好。大约陆续写了十几篇。他从来不让我叫他“会长”,或者“老师”,让我叫他“大哥”。我嘴上叫大哥,心里一直叫老师。
2001年7月8日,我跟随刘老师去沈阳,参加第六届东北三省烟标交流文化节。到那里才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烟标贩子,在地上挨个摆开自己的烟标,成册的,成箱的,成捆的,一麻袋一麻袋的烟标,满地都是。数量肯定是天文数字,已经不能用多少张来描述了,只能用数以吨计来形容。我目瞪口呆,大脑短路。看见啥都想买,啥都漂亮。花光了兜里带的钱,又管刘老师借了不少钱,买了许多烟标。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烟标交流活动。增长了见识,增强了信心。知道了全国有许多以买卖烟标为职业的人,很羡慕他们。可以全国各地来回走个遍。
回来时我纳闷,刘老师去一次啥烟标也没买,是咋回事?后来得知,高手收藏烟标喜欢整体买。得知哪个藏友不搜集了,而且水平比较高的话,马上亲自去商谈,价格合适的话,就一锅端。买一次至少花费5-8万元。一次就能增加上万个品种。像这样大手笔的并购,一年得进行三四次。听说已经并购了南方几位大腕的藏品,五六万张。相比之下,我这样东买一张,西买一张,就太累了。我买500次的收获,都比不上人家买一次。
当时我没钱,觉得不敢想象。现在看,这是最近的捷径。也不需要多少钱。假设花5万元买了5万种烟标,留下自己没有的烟标,约1万种,剩下4万种复品分类出售,至少能卖出六七万元。多次并购之后,自然能吸引其他高手来并购。如果经营得法,以藏养藏,可以花费极少。但重要前提是,必须知道烟标转让信息。信息从哪里来?从《东北烟标》上得来。不仅要知道哪些人要转让,哪些人水平如何,还要对市场价非常了解。这一切知识,都能从《东北烟标》上获得。其实烟标到刘老师手里,已经开发出内在价值。打个比方,普通烟标爱好者就像蚂蚁型,只是搜集,保管。刘老师就像蜜蜂型,不断采集烟标,研究出成果,就像酿成蜂蜜。
一天,刘老师严肃地对我说,要交给我一项重要的任务。看到他严肃的样子,我心里忐忑不安。眼前浮现了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的形象。究竟是什么任务?我能否圆满完成?请看下集《君子不夺人所好》。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