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岁月如梭,转眼从部队退役已经23年了。回想退伍的那天,部队篮球场上广播重复着播放吴增华的《驼铃》,让人听着郁郁寡欢。本可再留一年的我曾多少次的徘徊与纠结,最终做出脱下军装的决定,兴许唐突也好,无奈也罢,如今已不想再论对错与否,只愿用淡淡的文字倾诉一名退伍军人的情怀,追溯我在消防部队的日子。
入伍篇
1990年3月1日,那是让我终生刻骨铭心的一天。记得那天在即将踏上开往武汉的轮船时,60岁的老父亲哽咽地说道:“幺儿,到了部队好好干,有什么事就给家里写信。”儿行千里母担忧,63岁的老母亲早已是泪眼迷茫,担心着她从未吃过苦的儿子是否习惯部队的生活,是否经得住部队的考验,是否能退去昨日的顽固与任性。当时,我向着父母亲微微一笑,潇洒转身拿出我不多的坚强,赠予父母一个小男子汉的背影。接兵船播放着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触景深情,使我纵然泪下。经过两天三夜,轮船在汉口靠岸。到了部队才知是手持水枪的消防武警,与想象中手持钢枪威武执勤的武警差距甚大,心里突然有了些落差。通过两个多月的新兵集训,使我学会整齐划一的操练、净洁统一的内务、严明的警容军纪,懂得了军人的使命和红门(消防部队车库大门)与安宁并存的道理。改变了我生性无知的稚气,停止了无暇嬉戏的追逐,结交了相濡以沫的战友,牢记着赴汤蹈火的使命!
训练篇
1990年5月17日,新训结束,我们14名新兵被分到武汉武昌消防中队,从此正真开始了多姿多彩的军旅生涯。
消防兵超强度的体能和技能训练主要在各个中队。如今回顾,历历在目。每天从早上5:30起床到晚上10:30睡觉,十多个小时除去叠被子和中午一小时休息,其他时间全是训练,累计起来有200个伏卧撑,200个深蹲,400米蛙跳,400米鸭子步,200个仰卧起座……记得训练攀爬拉梯、挂钩梯时大小腿经常磕碰,青一块紫一块,咬咬牙,扯下伤皮,再上;练单双杠,手上的血泡是双层的,用针挑破,再来;练五千米越野,脚底磨了无数个水泡,没事,再跑;就这样,从入伍瘦骨嶙峋的我硬是练出了好几块腹肌。训练是艰苦的酸楚,时间是蹒跚的步伐。几个月里每天挥洒着汗水,默默撕掉血印,体会“摸爬滚打”的痛切,只为让自己尽快转变成一名合格的消防战士。付出终会有收获,我们的意志增强了、体魄健壮了、业务素质精湛了、战友间的感情增进了。
出警篇
记得我第一次出警是1990年6月1日的深夜,急促的电铃划破了营区的安静。跃起,穿战斗服;登车,驶向事发现场(汉阳造纸厂)。途中班长叮嘱我们:到场不要慌张,一切听从指挥。消防车驶向武汉长江大桥时只见汉阳方向火光通天,到场才得知是造纸用的芦苇草堆场发生火灾,车辆以时速80公里绕火场一圈需30分钟。1个小时内调集了武汉市内包括企业专职消防队的240辆消防车投入战斗,指挥部、医护队、修车队、后勤保障队快速成立。整个灭火救援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在灭火救援现场有手握水枪远距离射水灭火的、有近距离用手将芦苇草一层层拨开后往草垛里注水的、有龙卷风将火团揣向另一草垛引燃草垛被围困在火场中央快速撤离的、有连续战斗三四天造纸厂职工将牛奶面包送在手中边吃边倒下就睡着的。结束战斗后,该厂的职工夹道欢送,谢意连绵,我们疲惫的笑着……就这样不计其数的在警铃响起时扑向火海、在人民需要我时挺身而出。
成长篇
军旅生涯是我第一次远隔父母的呵护,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开始独立生活,无数个第一次,无数次在想家的时候熬过多少个无眠夜,书信回家也只能报喜不报忧,述说着生活中幻想着的美满。成长路上总会有很多的不如意,我没有能送我最亲近的外婆最后一程,新兵连的老班长在即将退伍前的一次火灾中为救一个老外被无情的大火吞吞噬了生命。蓦然回首,才发觉自己只身一人生活在异乡的海洋里,犹如一叶无助的孤舟,找不到可以停泊、依靠的港湾,却要依旧俯身直前。在部队,我们这群红门男儿远离家乡与亲人,在孤独中守望,在守望中努力,在努力中奋斗,在奋斗中坚强,在坚强中拼搏。慢慢地有种成长在悄然无声的滋润着我,渐渐地我克服了徒手爬墙上五梯的恐惧,摆脱了夜岗的畏惧,经历了无数次火场的洗礼,铸就了永不言弃的壮志豪情。
感恩篇
一路走来,要感谢部队这个大熔炉,是你锤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接受考验,奋勇前进,培养了我意志坚定,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一路走来,要感谢涪陵烟厂,是你接纳了我,使我从一名义务兵转变为企业专职消防员到如今的安全管理人员,特别是通过工厂激情文化的滋养,培养了我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精神。现在,我想说的是,我为曾经是一名祖国的军人的而倍感自豪,也为自己如今是我一名烟草人而由衷骄傲。在烟草行业这个大家庭里,我将进一步弘扬军人激情,融铸激情精神,为党旗争光,为军旗添彩。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