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2015年辽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新鲜出炉:三个人谁最有风采?一个是创新的生物技术研究人员,一个是爱岗敬业的焊接工人,一个是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摄影师,都是卓有成就的人,让你选认为最有风采的那个去写。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个题目出来后,考生大都认为比较难,难在哪里呢?我认为难就难在不容易把这个题目写出彩来。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就好比你从马路上随便找来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告诉你这个人是干什么的,这个人表现很好,你夸一夸他。你不了解他,还能怎么夸呢?不外乎说这个人勤奋、能干,肯于专研,善于创新之类的。也许你还会说上几句,我们的事业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我们事业发展的脊梁和推动力。最后再喊一两句口号,我们要向这样的同志学习,我们要向这样的精神学习。倒是不跑题,但多数是千篇一律,要想写出精彩的东西很难。
其一是固定住了文体形式。一般写人物,多是采用人物通讯的形式,但你不了解一个人生活、工作中的闪光点,你是没法写出一篇精彩的人物通讯的。若是硬写,你写出的也是近乎人物评语之类的。所以你也只能从其反映的精神上展开评论,但这又产生一个问题,你在没有丰满事例的前提下,去谈一种精神的伟大显然是空洞的。你既不能用小说、散文去杜撰,又不能用人物通讯去写实,写评论又显空洞,这样的文章哪还有精彩可言。
其二是固定了描述的方式。写人物的最高境界就是小中见大,用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才能更打动人、吸引人。你写一个“大国工匠”的技术精湛,你就必须要写出其如何苦练技术的,也许在一件别人很容易忽略的小事上,更容易反映出“大国工匠”持之以恒的坚韧和决心;你写一个摄影者的独特视野,你就必须写摄影者在摄影过程中的艰辛,以及遇到过的各种危险和曲折。在一切都不清楚的前提下,你不可能依赖用细节打动人,用小事映射伟大,而你只能依靠用万人皆准的套话去描述。
其三是固定了想象空间。给出三个人的材料是职业及取得的成就,而非情节或过程,这就限制住了你的想象。就好比已经给一个人盖棺定论,你能做的只是去歌功颂德,你若想提出置疑,对不起,你跑题了,不能得分。我想在这个时候,没有哪个考生有胆识去发挥,只能左一个好、右一个好地夸其取得成绩的不易和对他人的影响。
诸如这样的材料作文,若是考察学生基础写作能力倒是可以,但若想拉开档次很难。相对于此,我更觉得全国卷1的材料作文会好许多: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像这样的材料作文就很灵活,它只描述了一个故事,至于你能联想到什么,那是你的自由。你既可以从卖缸人的哲学角度去写;也可以从卖缸人是否去关注砸没砸到他人,是否怕摊上事的角度去写;还可以从卖缸人没有把碎了的缸及时清理起来,是否影响环境卫生的角度去写。诸如这样的材料作用,才更能发挥考生的创作和想象能力,写出来才更有看点和精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