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女儿生病,在医院打吊瓶期间,临床一位即将办出院手续的老太很主动地和我打招呼,聊女儿在哪所大学上学,怎么生的病之类的话题。由于心中焦急,所以也只是和这位老太简单聊了几句。当诊断结果出来,知道女儿只是因为感冒引起的肺炎,并无大碍,便让妻陪女儿在医院继续看护。
晚上妻回来后和我说,那位老太似乎认识我,这让我很纳闷。妻说她与我在一个单位,只是退休近三十年了,所以没好意思与我相认。难怪,近三十年的时光又有多少往事能够清晰呢,可这位老太硬是把我认了出来,真是佩服老太的记忆力。据妻讲,这位老太谈到单位的时候很激动,说托单位的福,有着不错的养老金,还能帮衬一下子女,真是感激了,并让妻转告我,谢谢我们这些还在岗位上工作的同志。听到妻的转告,心里热乎乎的,过去不了解退休职工对企业的情怀,总觉得人都退休了,还会有心情去关心企业的好坏吗?但与几位退休职工的交流,让我觉得他们还是很关心企业的。
与我同住在一个小区的单位退休职工王文龙是个很关心经济走势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时都能看到他捧个收音机在单元门前的长椅上听新闻。因为曾在一个部门工作过,所以很熟,有时间也会聊几句。每次与他聊,他总能把话题转到单位上,从曾经的人到曾经的事,乐此不疲。在谈到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时,王文龙深感忧虑,希望单位能顺利的挺过这段困难时期,并借此有个很好地发展。我问王文龙何以退休之后还如此关心企业的事情,王文龙说:在单位工作一辈子了,那里留下了一生的记忆,又怎么能不关心呢?虽然在记忆中偶尔有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今天想起来,与美好相比,那些不愉快的事情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曾经与退休职工单希君聊过。单希君是一位技术很过硬的钳工,可以用精湛二字来形容的那种,并与我师父是师兄弟,工作时搞过很多创新,人品也是让人挑大拇指,所以很让我敬佩。那次他来找我,拿着一篇关于他搞设备研发的稿子,说企业这些年发展很快,自己也帮不上单位什么忙,偶尔想到自己工作时的一段经历和体会,便写了下来,不知能否对年轻同志有所激励和启发。
与单希君师傅谈过之后,我就想如何才能把退休职工的这种对企业的情怀转化为企业的资源呢?退休职工中很多都是有经验、有技术、有余热的老同志,在他们心中仍保存着对企业的热爱,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这将是企业的又一份财富。过去企业曾经邀请退休老职工进行座谈,请他们为在职员工讲厂史厂情,鼓舞职工的斗志,也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我觉得在精神层面去挖掘的同时,若是能够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挖掘,是不是更能有效利用这个资源呢?比如:针对年轻员工技术不扎实的弱点,能否把像单希君这样有专业特长和丰富经验的退休职工组织起来,成立一个钳工、电工、工艺等专业技术小组,搞个“传帮带”活动,或者组织老劳模、老技师们于青年技术人员共同编写诸如《烟机设备常见故障维修知识》之类的维护手册等,让年轻职工在编中学,在学中干,这对年轻员工技术提高将大有裨益。
中国有句老话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退休老职工身上有很多可以挖掘和传承的东西,都是需要开发的资源,若是合理利用起来,不仅对企业有益,对退休职工本身也是一种心理慰藉,因为还有很多退休职工不服老、不认老,他们不愿意将一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就这样丢失,他们还想为企业多做一些事情。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