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文字的“搬运工”,在评论写作中会考虑“应景用词”,即根据不同的新闻热点事件所反映的点来拽取文字,把文字从脑子中拽出来,填充到一个需要它的地方。其中,有激情昂扬的文字,有温婉平和的文字,有抑扬顿挫的文字,也有随声附和的文字……各种不同音阶的文字组成了气势磅礴的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讲究的是点到妙处,许多得到读者认可的评论,都有如音乐高低起伏的音调一样,当读者阅到动情处时,自然就会流露出对于文字所传达意思的赞许,或者引起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从宽处看或从窄处说,融合了“宽窄文化”。
在这里,重点说一下新闻评论中的“宽与窄”。
1
新闻评论中的“宽窄”变化
在一篇新闻评论中,如果单纯的从宽处看,属于宏观的层面,宽到可以和经济社会发生的任何事情联系起来,也就是哲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如何来衡量这个“宽”的容量大小呢?恐怕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名人嘴里说出来一句“窄”得只有寥寥数字的名言,在这一辈子的实践中就算是“宽言”了,值得用人生几十年的光阴去追循。但对于宽广的时间而言,几十年简直不值得一提。
宽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变化,需要在不同阶段选取相对比较物,即物理学上的“参照物”,也就是与宽对照产生的窄。我们在宽和窄形成比较后,也就建立起来了一个联系。放在新闻评论中来说,评论的是“大事”,范围广,涉猎广,就是我们看到的宽;而落笔点题,融会贯通文字于一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窄。
有了这样的一种联系,很多看起来很普通的文字就在一篇新闻评论中被串了起来,构成了观点犀利、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在新闻评论的每一段文字中,每一个字各司其职,相对而坐,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也传递了世人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是非曲直,对错善恶,宽窄相对。
一个是宽,另一个必然是窄。这种对应变化,在新闻评论中是经常存在和要说的。不然,一篇佳作何以能成呢?
再进一步,说一下:新闻评论中的“宽与窄”。
其实,“宽与窄”就是一根弹簧,可以拉长,也可以压缩,变化有数。
在这里,我们谈一点基于新闻评论认识的东西。新闻评论,表面上看起来就是观点的堆砌,把很多口语化、平常想说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打磨成书面语言而已。不过,仔细揣摩,并非这样简单。新闻评论,核心的东西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一些简单的现象入手,抽丝剥茧,找到锐性深入的东西。
茶余饭后,我们或者三三两两地围坐一起,各自谈一些想法观点就可以视为评论。这时候,众人围坐,就是打开了每一个人的眼界,拓“宽”了视野,但这种自发性明显,缺少严谨性的评论几乎毫无价值。
换一个角度,从新闻事件最具吸引力的点来切入。
最具吸引力的点,无非就是人们不知道或者有别于日常认知的方面。在这一点上,窄就体现了一个好处:可以“管中窥豹”。从一个小缝隙处,看到外面的宽。这时候的宽,也就从一个窄处展露了出来,有了可以尽收眼底的范围。
宽窄相济,自然得其中精华。
2
新闻评论“宽窄”尺度如何衡量
落实到具体新闻评论的撰写中,对于“宽窄”尺度的衡量很微妙。
我们在追一个新闻热点事件的时候,有的评论追求是“速度”,有的评论侧重于“时间”,有的评论需要“深度”,有的评论看中“高度”,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能一概表达出评论内在的属性。
什么是新闻评论中的“宽”?是高大的文字来描述,还是宛转悠扬地来表达?
什么是新闻评论中的“窄”?是平凡的文字链接,还是事实的重述?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新闻事件融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所处的周围中,用读者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是最好的评论。
世间万物,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宽窄的衡量标准也就多如牛毛。
比如,五星级的宾馆酒店要找服务员,自然要求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出类拔萃。不然,综合素质不高的应聘者,岂不是要砸了“五星级”三个字的标牌?
新闻评论当中的一些语言,显然也是“宽与窄”的体现。有人认为评论很接地气,针尖对麦芒;有人认为有失公平,观点有失偏颇。
不同的站位,成就了不同的人想法和初衷。
需要说一句:宽窄的转化是相对的。我坚持把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理想的爱好延续下去,无论外界如何看待,自我的坚持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新闻评论中谈“宽窄”,同样是为了自我的爱好能够有“宽窄”的神韵,如涓涓细流,滴水石穿,宽窄相扶。
本文作者系资深评论员,企业品牌管理、公共关系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宣传实践者。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