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是我喜欢看的节目。喜欢看这个节目,不是一天两天了。一个人和一个人相处,也难得有这么长的友谊啊。这节目做到了,一定有它的道理。有人说,这好节目当然和主持人有关,这话我信了。喜欢看孟非版的非诚勿扰,就是一种人生,让人舒服吧。
知道“非诚勿扰”很早了。刚开始是孩子喜欢看,我知道名字是个节目而已。看了一集,没有什么感觉。孩子看了,我就接着看了,每周两次,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母亲来我这里小住几天,她也喜欢看,我就很惊讶了。这明摆着“老少咸宜和通吃的节目”,我作为观众,不看就得落伍了啊。刚开始的猎奇、热闹、打嘴仗和年轻靓丽的美女们,加上主持人孟非的临场机智、嘉宾们的解说和打趣,这不火都不行的节奏啊。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中国“丈母娘们”“说了算”的大氛围下,有这样一档节目,正好迎合了市场、催生了需求,就是在节目中间,也会有年轻人说,孟非是我妈妈最喜欢的主持人,没有之一。开始我还有点不大相信,有这么厉害吗?现在,我是真的信了。几乎没有和这档节目在市场上拼杀了,就是“绝版的”。可以雷同,只是生存,你需要好好考量下了。
原来的非诚勿扰是每周两次,现在压缩为一周一次。不管是两次,还是一次,我都是抱着渴望的心情去等待的。当等待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想想,就是美好的生活吧。总比那种空空如也的生存,颓废如靥,要好些吧。生活需要智慧,生活也需要有趣,当然释然也是不可少的。如果这几样叠加了,我认为非诚勿扰是这几种能量的相加,才使得这个节目成为和微信一样的“人生必备的生活方式之一”了。值得记住的嘉宾、机智聪颖的女生、每期几乎都会迸发出来的人生金句良言,曾经的爱情让人落泪的场面,孟非当场直言带来的阵阵掌声,都一次一次给我们干枯的心灵浇灌了一场透雨。爱就爱了,恨就恨了,爱憎分明些,要做就做真的人。我两眼瞅着屏幕,生怕耽误了每一个场景和每个人的发言,我感觉我浸润在这样的生活里,起码是清醒的。
我为他们中间出现过的许多女生和男生、女人和男人点赞。自然,他们中间和我们一样,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小瑕疵吧。我能记得住的是一个57岁的女士,也还勇敢站上舞台寻找真爱,而她的女儿和她一起,还为她的母亲点赞。一个事业有成、家业丰厚的小伙子,哪样都不错,竟然也因为太过美好而引得全场灭灯了。最近是一个家在西北的小伙子,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她成了我的青春”。当场落泪了,全场都跟着不快乐,但还是有人为他现场爆灯了。直率、敢打敢拼的男人,始终是深情目光关注的一个主场。有人说,这节目做秀成分太重,我不认同。只要是稍稍看过每一期节目的正常人,都会说,这节目现场感太强大了。大家都是直话直说,没有隐藏,现场或者赢得掌声,或者被评判甚至批判,你认同或者反驳,都可以把充分的理由摆出来,让大家去评说评说。这一点,许多节目是缺少的。
非诚勿扰,十年已过。有人说,这节目是陪着我长大的。我想说的是,这节目陪着我成熟成长了。我学着来回想想道理,懂得了人和人相处舒服是最好的方式,认可基本的价值观和说话处事方式,看着热闹,想着也美好,人和人在碰撞交流的同时,收获到了不一样的爱情,祝福他们。在这舞台上,几乎没有一个女生不说话就能因为美貌、外形和肢体语言被男生牵走,交流了沟通了,长着眼睛的男生们才会透过现场言行去品味人生、牵走心仪的人。而爱情,也是相互的。女生,也会因为大胆追求、主动推介自己,展示才艺、敢于反驳而得到男生的翻转,这一幕,我们看得到,也为时代和自由呼喊。经常自嘲,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吗?我能被舞台上的女生相中吗?坐在台下的关注,其实就是真正生活的一部分吧。
节目的规则也在变化,参与方也在增加,广告也是一样的。我看得多的人、事和语言,每一次变化背后都是创新的相伴。据说这个节目的编播人员都是年轻的,至少导演是年轻的,或者是年轻态的。和年轻人打交道,你的心态不年轻,那是会落伍的。一个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线上下线同时发力,能做到十几年还在,不能不说是中国节目的“壮举”了。在变与不变之中,在坚持和创新之中,在真实和更生活之中,我们老了,我们也年轻了,我们青春了,我们也觉得生活美好了。一个节目能做到让人不舍,就够好的了,一个节目能做到与时俱进,就更好了,这非诚勿扰的力量,在于什么呢。我想了想,有趣、真实和智慧,自然是吸引越来越多人的说得清的原因吧。
人生和爱情一样,都是非诚勿扰的。孟非的光头,仅是个标志。可这里面储藏的智慧和有趣、生活的智慧和生存、爱情的有趣,是入了我们的眼睛的。我想,是不是我老了很多了,就不会喜欢这样的节目呢。也在想,只要这节目足够好,再老的人,又怎么会丢掉呢。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人生的追求,总之是会弥漫这个人的一生呢。喜欢孟非的主持风格,更喜欢非诚勿扰。喜欢非诚勿扰,更喜欢孟非了。人生,有喜欢的人,有想念的事,有吸引人的追求,还不够好吗?想想,也是美的。这美,但愿越久越浓,越浓越醇,酒一样,谜一样,风一样雨一样,让人欢喜让人喜欢,这辈子就很知足了。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