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1950年的时候,沈阳卷烟厂生产的“大生产”牌一级卷烟曾使用过锡纸作为内包装纸,但均为进口。当时新中国才刚刚成立,我国的锡纸制造业还非常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再加上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卷烟用锡纸供求十分紧张。鉴于此,东北区专卖事业管理局规定,东北各烟厂所生产的二级卷烟内包锡纸一律取消,改用其他纸类代替。后来,又取消了“大生产”牌一级烟的锡纸包装。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打响,沈阳卷烟厂生产的“大生产”牌卷烟作为特供烟来到朝鲜战场,并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喜爱。但取消内包锡纸的“大生产”牌卷烟,由于抗干、防潮能力弱,受朝鲜前线气候、志愿军驻地和保管条件的限制,时常发生卷烟发霉现象。同时,在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常与朝鲜人民军往来,“大生产”牌卷烟作为招待用烟,虽质量很好,但取消内包锡纸后,也影响了卷烟包装美观。
1950年11月21日,于繁忙的军务、政务中,正等待前方战报的毛泽东,抽空批阅了食品工业部部长杨立三送来的一份关于国内卷烟业发展状况报告。报告上,毛泽东亲笔批示:“所有党政人员一律不要用外国及外商的纸烟,亦最好不吸私营纸烟。”批示寥寥数语,却成为新中国卷烟业格局发生巨变的前奏,更为“大生产”牌卷烟的锡包改装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一直关注国内卷烟业发展状况。1950年初,他就曾向杨立三等人“抱怨”国产卷烟质量不够好:“现在做的纸烟质量总比外国人制造的要差,要拿点好烟招待外宾,但纸烟两面没有中国字,都是外文,很不好。要一种较好的烟出来,不用一个外国字。”
根据毛泽东对卷烟业发展的指示,1952年9月16日,东北专卖总局同意沈阳卷烟厂制造一批锡纸包装“大生产”牌卷烟,以供应国庆节前人民志愿军之需,但不准销于市面。
1953年,东北区专卖事业管理局考虑到取消内包锡纸的卷烟,常常发生质量问题,于是决定东北各烟厂生产的特级、一级、二级卷烟内包装纸又全部改回用锡纸包装,锡纸由华铝铜精厂供给。自此,“大生产”牌卷烟重新使用锡纸作为内包装纸,并再度得到广大卷烟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