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他眼光紧紧的盯在朱红色的木板上,没有一丝懈怠和杂念,眼神透露炯炯之光,显得那么执着,里面映射着一幅心中隐藏的画面。当平刀凿下去后,红木木屑犹如巧克力般从木材上跳了起来,迸然落在台面和地上,慢慢的那原先平整的木板上出现了凸凹有致的立体画面。我在旁边静静的欣赏着这幅画面的出现,却始终知道不能在短暂的时光里看见这巨作呈现。他面前平台上放着各式各样的雕刀,整齐的排列着,刀口透着冷峻寒光。我在旁边看着,他对周围旁若无物,拨弄着他不同式样的雕刀,采用锼、磨、铲、锉、凿的雕琢工序,那块木材在他眼中,犹如手玩物件,任由他纷飞雕琢,随着木花纷扬,千万刀的洗礼后,它已经褪去原始芳泽,慢慢呈现初形,渐渐体现出艺术的层次来。
雕了两个多小时,他摘下鼻梁上的老花镜,先吹了吹,然后用绒布慢慢由中心螺旋形向外轻擦拭,清理着眼镜上的木灰。看他的动作,慢慢有序,条理清晰,没有拖泥带水的滞洷,更没有对心念一丝的杂意,我渐渐感受他雕刻间有的是行云流水划破苍穹的妙音,从这种动静的结合中,彰显着一个匠人的气质。
我在他旁边静坐两个多小时,观察着他细致的动作,不缓不急,沉着冷静的手法,被这悠然所震撼,一种无限的力量,把这超群匠技凝固在这安静世界,而尽显现出超然的情操。他戴着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从镜架上半部的空隙看着我,问“怎么,对这儿感兴趣?”,我点了点头,“师傅,你做这行多少年了?你的刀法很平滑,这是时间堆积成的吗?”,“43年了?做学徒7年,自己干了36年。现在已经59岁了。”“刀法平滑是需要时间来磨练的,达到心神合一,心平气和,才能达到平滑。就如人生,不能有浮燥、沆瀣之气,否则无法看透玄机,手艺活需要是时间来沉淀的。”他问:“你从我这看到了什么?”我说“静、精、悟、顿”。他微笑的看着我,轻轻端起那个很有些历史的杯子,呷了一口水,慢慢咽了下去,又继续干自己的活去了。
于是我第二天又去他雕刻的地方看他,我喜欢在这种沉静中来体味这精细平淡的人生,那祥和的氛围,能从这浑然中意悟老手艺人的匠艺人生。我给他带了一包茶叶,他拒绝了我,说“我喝白水好多年了,不喜欢添加额外的元素”。看着他低头在那儿雕刻,阳光从大殿的窗格上映在他脸上,古铜色的皮肤,一丝风霜的写脸上,皱纹填写在沟壑纵横的眉宇间,犹如刀刻的橘皮。一双眼睛里,写满历史的沧桑,融化了许多岁月哀愁。他身板健朗,略有微驼,端坐在凳子上,有力的左手的握着木棰,敲击着右手上的雕刀,一声声的梆梆鸣响,在空寂的大院中回响,如谱写着一曲铿锵壮歌。我顺着光看出去,远外青山依旧。
我在他闲着时候,问他浮雕的流派与雕刻的技法,他对流派也不太熟悉,因为师承相传,可能不注重流派,但知道圆、浮、透、阴、嵌雕的技法,并在那块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成品上,指了使用圆、浮、阴、嵌的雕法,看着画面上王祥丝丝入目的发线,清秀如神的面容,栩栩如生的鲤鱼,水波瀮鳞的水口,整个画面清新传神,饱富寓意。这经典的画面,我顿时被这惟妙惟肖、浑然天成的画面所折服,这经典是用时光的推移来奠定的,它不带有世间的纷乱嘈杂,却如一片美玉静静的躲在那里。
技艺的经典是用精进的念想来推动有为的付出,不是滔滔不绝的无端语言来描绘这画面的美丽。“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格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的内容。
为什么我们崇尚日本制造的家电、德国制造的汽车、法国制造的皮包等?并非我们中国人天生就崇洋媚外,而是我们在当下的世界中,把中国制造当成另类,对信任的追求,早已信赖了日本人、德国人或其他发达国家同样发达的民族匠心。无论是奢侈品的至高附加值,还是日用品的精致品质,真正让我们折服的都是产品背后的高贵匠心。虽然日本人的匠心过于吹毛求疵,德国人的匠心过于呆板,美国人的匠心过于直白,法国人的匠心过于奢华等等。但要信任消失之后,再重拾的信任,需要时间与勇气来冰释消融那长存的隔阂。
在我们夸夸其谈、挥沫如雨的高谈德国工业的4.0、5.0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中国曾经创造的辉煌,赵州桥、景泰蓝、杭州丝绸、苏州园林、青花瓷、王麻子、龙泉宝剑……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大国情怀的精粹,而它们的创造者,就是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工匠,“顺天应理、精益天成”就是他们的职业精神。
崇洋媚外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当我们把祖宗遗留下来的精华当作糟粕的时候,把有着自身本土气息的物质不用,非要全盘否定固有的传统文化,去引进那些外国匠心,当希望给予正确前进目标时,我们却把它无情的扔在那里。把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的泊来品当作神一样供着,任它来束缚自己,抛弃自己的文化。当邯郸学步、见异思迁的陋习成为时尚之时,还能有什么匠人精神?还会有传世之作?更不有会高山流水的曼妙之音。
当我在厦门鼓浪屿上品味着那中华亭楼压盖拜占庭建筑的时候,这种中西交接的文化,只能是一种区域文化,不应成为主流文化,中庸、方圆、规矩才是属于中国文化的主体。西方的一些良心学究一再推崇中国古典制造的简洁、精确、优美的形式与结构。优美源自于中国匠心,优美也源自于中国匠人的工艺修养与精神趣味,优美更源自于彼时古典中国的优雅生活方式。
《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辉对此作了很好的概括:“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当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期时,他把对于中国的精致描绘成无法超越的经典时,是不是像我们现在无知的崇拜德国、日本工艺,当《马可•波罗游记》盛传于欧洲大地时,那时他们知道东方有个国家叫—中国,那是一个神话般的天堂。然后他们拿着刀枪过来了,进行系统的文化浸染和精神糟蹋,甚至把中国比作睡狮,把中国人叫作了“东亚病夫”,当被受辱的国耻,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是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情怀。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一个民族的失败莫过于文化的消亡,当看着儒家文化被社会非主流的文化浸浊,中国的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岌岌可危的站在这里;文化复兴,才能让那些不立于危墙之下的志士清醒过来,摒弃浮燥,正视自我,从精益求精,脚踏实地的角度来发扬艰苦奋斗、卓越精进的品格。古人早有经验:假若一旦无力,便要从传统中寻找再次崛起的力量。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匠人精神的突显。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内涵: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如同中国企业的精英,中国空调业的巨子-现格力空调董事长董明珠,让销售商建议她把空调产地“MADE IN CHINA”更改为“MADE IN THLAND”时,她抱着对自己的产品有绝对信心,毅然拒绝这个要求。正这种民族情结,她相信“好空调,中国造”。当有本国某企业有忽悠国人一晚1度电时,而已经她把的能源节耗作到0.8度/晚,正是这种坚持,进而树立起“国货当自强”概念。如果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能做到坚守和孜孜不倦,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没有理由不会成功。
以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正视自己,相信自己,能力是通过创造出现的,只要有信念,像开头那位木雕匠人一样,心神合一,心平气和,人正自然线直,人正自然心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匠人。每一个物件,要成为成品,就必须像精品木雕一样,经过千万刀精细雕工的打磨,才能呈现叹为观止的细节,方能从良木蜕变为艺术品。“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这境界,它需要的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过程,然而这正是需要的就是这文化的沉淀,历史的堆积,方能明了匠心之作,不止于朝夕。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