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思维中,书籍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爱读与不爱读的区别。经常有人问我喜欢读什么书,弄得我很尴尬,因为我读的大都是一些杂书,而非“高、大、上”的世界名著或管理类书籍,所以我也只能笑笑,不说也罢。若被问得紧了,便会说出一两本在网上都不一定能查到的书名,之后便会被追问道“好看吗”,我也只能说我喜欢,但你不一定爱看。
家楼下有个打折书店,门脸不大,里面堆积了很多不畅销的书籍,书价大多为两折,贵的也就五折,一般十元、八元就能买一本。自以为,不畅销并不代表就没价值,于是每逢节假日空闲时间,便会在里面呆上个把钟头,翻一翻,看有没有自己爱读的书籍。经常是会有收获的,比如一些不知名作者写的诗歌、散文,读起来也很精彩,虽然不是名家所著,但颇有生活气息。比如一些民风民俗之类的书籍,也许在某些人眼中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可以从中了解很多风土人情。再比如一些养花养草、玉石鉴赏之类的书籍,通读之后也会增长很多知识。而看过这些书之后,我会感到一种愉悦感,我想这便好,总比花大把时间看那些看也看不完的大部头世界名著要来的实惠。
我并不是说世界名著不好,有些世界名著我在上学时就很喜欢,像《悲惨事件》、《傲慢与偏见》等,关键是能看进去,而有些便显得过于冗长。尤其在人类向前,价值观不断更替的今天,一些世界名著的内容便显得僵硬、僵化了。与过去悠远绵长的大段描写相比,如今的我们则更易被精辟犀利、直指特征的描写所吸引。可见,一些世界名著无论是大段评论、描写,还是语言上的古典,都在形式上显得陈旧了。
当然,人们喜好阅读的类型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是喜欢阅读长篇小说。不过单就长篇小说而论,也有雄辩、豪放、华丽、优雅、简洁、纯朴、轻快、诙谐、精辟等等风格,林林总总。如果你喜欢看优雅的文字,给你一本纯朴的作品,你便会觉得寡淡。如果你喜欢纯朴的文字,给你一本优雅的作品,你又会觉得花哨。所以我说,读自己爱读的书才好。
其实,对于读书我还是心存芥蒂的,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文字,说: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循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划。我们自己的思维在读书时大部分停止了,因此会有轻松的感觉。但就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了他人思绪驰骋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读书太多反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稍有空闲就读书,这种做法比体力劳动更容易令人思维麻痹,因为我们在干体力活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遐想,一条弹簧在久受外力的压迫之后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如果经常处在他人的思想影响之下,也会失去自己的活力。
想想,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看有些书,无异于在被洗脑,不仅左右了你的判断能力,也左右了你的思想。书上说的就一定正确吗?未必,书籍毕竟有时间局限性和环境局限性,只能适宜某一或长或短的时段。所以,对于书籍,喜欢就好,但还要以辩证的目光去审视,拿来就用是绝不足取的。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