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荐平时可听听京剧,于是利用周末听了一天的《锁麟囊》,唱腔感觉还不错。但说实话,因不懂音律大部分还是没听懂,于是有了个计划准备用一年时间多听听京戏,争取明年这个时间能把京剧的四大名家分出个一二。
京剧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最繁荣时距今也不过100多年的事。清廷皇家喜欢京剧,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王朝推动京剧的发展,但实际上京剧在当时更是市民文化,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整个社会抛弃“雅文化”转向“俗文化”,市民文化有了更好的发展土壤。京剧上演的曲目也有上千个,多是历史题材,看似简单的剧情,实则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名家在上海、北京的演出,也是趋之若鹜,是否达到万人空巷不得而知,但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主题想必是存在的。
近年来京剧的势头好似不理想,在2000年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需要保护的地步,想想京戏繁华也就是百年的历史,世事总无常态,正是强则众人趋之,弱则众人弃之。国粹被大多数年轻人所弃,她与现代社会追求的多元的造型,靓美的人物,快节奏的情节等相矛盾,内容不能服务于形式,这些迫使她由市民“俗文化”向小众“雅文化”变迁。
说到“雅文化”实际是当代人的自我认识,几千年的中国文人士大夫所主导士的文化,这种精英文化被中国知识分子所追崇,士大夫主张“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听《空城计》的经典唱词,就有“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不过这句只是诸葛先生的回忆而已。还有“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现如今士文化渐盛,以稀为贵,以少为贵,只要是高古的,少的,别人不知道就是雅的。雅,也成了众人精神的寄托,琴棋书画文玩等等,已成了时髦的追求。为附庸这些风雅,也想把许多知识列入我的学习计划,只是不知时间是否许可。
近几年收藏文玩渐盛,诗书画印每一方面都是当下的热门,前些日请教一老师,听其讲解籇印,略有收获,老师讲文化是传承的。为学点文化,也给自己列一个清单,有要读的书,有要听的戏曲,有要研究的书画,还有要探索的文玩。看来自己的业余时间还是不够用的,如若获得只有时髦的风雅许是“不务正业”,“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好似常鼓励自己和别人的话,言犹在耳,不可过分。
文玩现在是越来越火,古玩市场开的越来越多就是例证,大家谈古玩,实际应称文玩。收藏文玩要做什么,如果只是“玩玩”,所谓心情愉悦也就罢了,不过多数人都认为一是投资,二是收藏,三是鉴赏。因财力有限,我们所收购的大路货居多,实际上大路货是没有投资价值的,就算过几百年因数量众多,也不会存在什么更高的价值。说收藏,从宋、民国到今日的中国,历史上经历三次大的收藏热,不过三代收藏,一夕散尽的例子也众多。民国至今仅仅百年,不知几家还有当年的宝贝。倒是鉴赏还是值得推崇,今古文化和艺术的修养还应是文玩的需要,在恬静中细究其文化内涵,在淡泊中追求其精神实质,终其一生不停求索,参悟哲理,清心明志,也许会令人思想升华。前段时间学习历史,联想到一篇文章,文中介绍收藏陈独秀的书稿,其中详细分析了陈独秀晚年书稿《小学识字教本》的形成过程及陈先生晚年的精神追求,《小学识字教本》是语言学的专著,原定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并预支稿酬一万元。当时教育部陈立夫认为“小学”二字不妥,建议改书名为《中国文字说明》,陈独秀以“小学”乃文字学古称,拒改书名。此书不得出版,他坚持退回稿酬。陈先生晚年贫病饥寒,不吃嗟来之食,不受利益所诱,避居江津小镇。做对国人学习文化有用之事,一代大师、风骨高尚。本来品味学识就有无限遐想,但更多的是陈先生在世间忧患和不平中的品格令人敬仰。
现如今躁动的社会日久,更多的人希望安静下来,这让更多的心灵鸡汤,人生感悟,优雅的文化应运而生,可惜文化追求也越来越高大上,没有钱,就不能有好的东西,有了好东西,还要与人比试一番,书画自然要追求“名家”与“名头”,物件当然要“限量版”,还有所谓的各种新奇花纹等等,说是平静,心是澎湃。这是坏了我们最初的理想,所谓徒有其表,莫责其实。
一日在三联书店看到一小女孩坐在地上很安静的在给《京剧老照片》翻拍,很希望这幅画面能定格,也愿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某一刻能脱离奢华的物质世界,诗情画意是心的交流,历史的探索,追求有度且慢行。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