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几个邻居好友聚餐包饺子吃,结果菜少面多,最后剩下一斤多面团,怎么处理剩余的面团一时成为我们几个讨论的热话题。讨论来讨论去,最后一致认为擀成面条最省劲。
说干就干,第二天中午,我们中的老大姐挑起了重担。但不一会儿,就听老大姐说:坏了,面和软了,凑合着吃吧!我说,不碍事,我这个人吃饭最大众化了。
热腾腾的手擀面条给我盛了一大碗,刚把碗放到桌子上,我就忙不迭的用筷子夹起一大束面条送入嘴里。小心,别烫着,老大姐提醒到。我说,没事,一大碗软绵绵的手擀面条很快下了肚,吃完面的我砸了咂嘴,想回味一下手擀面的味道,但无论是面的劲道还是气味都比小时候母亲给我做的手擀面差远了。
生活条件还较艰苦的小时候,平时能吃上一顿母亲做的手擀面犹如今天平民百姓进次星级大酒店那样奢侈,是轻易得不到的。在我们小时候的家乡,只有符合下列条件时才可吃上母亲做的手擀面。一是病的不轻;二是过生日时;三是每年的“立秋面”;四是每年年三十的早饭。
当这样的机会来临时,我会用渴望的小眼睛在母亲做工的案板上转来转去,看着母亲怎样做手擀面。只见母亲麻利地把一团并不大的面揉来揉去,然后把揉好的面团用一根一米多长的木质擀面杖擀成圆形的大面片,之后再用熟练地刀工切成二十厘米左右的长条。为防止面条和案板及面条之间互相粘连,又撒上玉米面,这样做好的手擀面就可以下锅了。看似简单的几道工序,其实包含了许多技巧在里面,如和面时水的多少、揉面的劲道、面片的厚薄、面条的长短、玉米面的多少,以及面条下锅后的火候的大小等都要适度,做出来的手擀面才好吃。吃面条时,还需配上合口的小菜,如切碎的细萝卜条或黄瓜条,切好的小菜再倒上点香油或老油。
母亲犹如一个大师级神厨,把一道道工序做的恰到好处,做这样的一碗手擀面需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做好。其间,我不知咽了多少次口水,等到母亲把热腾腾香喷喷的手擀面条和细萝卜条放到桌子上,还未腾出空来说别烫着时,狼吞虎咽的我早已半碗下肚。脸色红润、满头大汗的我只觉得整个消化系统都充满着手擀面的劲道和五谷杂粮香,那种余味犹如天簌之音绕梁百日不绝,远胜过今日众多品牌的各色面条和方便面。
是怀古吗,不是,是“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想吃遇难时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吗?”更不是。吃一碗手擀面就像品味北京前门的大碗茶,回味无穷、越品越香。一碗手擀面充满着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充满着孩子对母亲的感恩,充满着孩子对一份真情的怀念,充满着我们对纯真大自然的热爱!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