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国字的工具,伴随我们整个学生时代,对于很多人来说,甚至要相伴一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入伍来到了西北边陲,成为了一名边防军人,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军装,实现了心中的梦想。当时的国民经济匮乏,文化生活单一,我们又处在祖国的最西北,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别说看电视了,就连听广播也是杂音比收听到的节目还要大。以班为单位一份《解放军报》和《人民军队》报,平时的文化生活就是看这两张报纸。不要奢求什么工具书了,一个连里找一本《新华字典》都得问上半天。战士每个月六块钱的津贴费,一本《新华字典》七毛三分钱,对于大多数战士来说是买不起的,因家里生活困难,很多战士将津贴费都寄给了家里。
在每天看报纸时有很多的字不认识,我就盘算着买一本《新华字典》,平时除了战备值班,军事训练,利用闲暇时识字是不错的选择,可是,我们离城镇太远了,没地方可买。排长回家探亲,要路过银川市,就让他回来时帮我买上一本,排长一听高兴地答应,我便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且还是用第一次领到的津贴费所买的《新华字典》。
有了这本字典,我们班的学习活跃了起来,大家平时就以识字为乐,一个礼拜搞个识字比赛,专门挑选一些生僻的字相互地考,这也是我逐渐认识更多字的开始,同时也养成了阅读习惯,对不认识的字绝不放过,查完字典,在生字下边注上同音字,并标上字意。
记得过去,多数人都使用钢笔,说到钢笔应是最为环保的书写工具,一支钢笔可以反复使用很多年,坏了就到街头的修理钢笔的摊点进行修理,实在是无法可修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弃之。如今,各式各样的圆珠笔、签字笔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当笔芯没了墨汁,这个笔芯就成了废品,有时候连同笔杆一块扔之,是对资源极大的消耗。我的这本字典就跟很多人用了实在不能用的钢笔一样,与我有着深厚的情结。儿子不知说了多少次,看你的字典旧成什么样子了,新出版的字典比你这本又有了新的内容。对我而言,这不是新与不新,内容多少的事情,这是一本很不容易得到,又给我的军旅生活带来知识和快乐的好伙伴,况且,我还有《汉语成语词典》。
三十多年来,我换了不知多少回的办公室,这本《新华字典》始终在我的抽屉里,时不时又出现在我的案头,年轻的同事开玩笑道:“你这本字典算得上是文物了。”文物也罢历史也罢,她伴我成长,走过那艰苦的岁月,有风有雨,有说有笑,随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享受汲取知识的乐趣。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