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团生机,要有像春天一样的活力和朝气。将心境比作春天,这无疑是人生的一份积极心态。那么,如何养活这团春意思呢,张保振老师说了,要学习,要走进学习的春天里。把学习作为一种能力,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一种信仰。说白了,这团春意思在人生中就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那么,如何将学习做成智慧,如何养活一团春意思呢?拜读了张保振老师《学习的春天》,笔者有三悟。
一悟: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张保振老师在《动与静》文章中如此说静:大手笔,总要靠大深邃来推动;大深邃,总要靠大积蓄来完成。大积蓄,需要有大静心。大静心,造就大动作。大静心,是一种追求。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宁静已以致远。
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在他的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复提到这个字,告诫他的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便有几分真学问”。要子孙静坐克已,静坐反思,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这一点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不论是瑜伽,还是禅宗,还是中国的内家气功,都讲究静坐的工夫。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当一个人能身形安静、思虑安定、胸襟安详的时候,一个人的智慧与思维能力也会提高很多。我们常说“急中生智”,这其实是个误区。一般人只会“急中生愚”,而大多数情况下是“静中”方能“生智”。比如禅宗的“禅”字,其原意就是“静虑”的意思,也就是要在宁静中过滤人生的是非,从而达到人生彻悟的境界。
其实一篇好的文章也需在静中完成。静能生智慧,能思虑空明,能看问题看得清楚些。空灵的静夜里,一杯茗茶,一曲音乐,一段美文,便如同老僧入定,进入忘我的一种境地。那时的灵感齐舒,思如泉涌,仿佛有神来之笔,炼词达意品余味,一切皆可信手拈来。
只要能真正地静下来,就能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做到纯粹,而这种极致与纯粹就一定孕育着人生最大的价值与成就,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真学问”。其中的汲取与滋养,积累与绽放,也正是张保振老师所说的“内秀”。“内秀”有雅气。而“静”这个字之所以能与代表心情舒畅的“恬”字组词,就是因为在安静中思考可以带来健康、美丽、智慧的人生。
二悟:勤有道,事竟成
自古以来,人们对勤都是推崇有加,认为勤能补拙,勤可成师;大道酬勤,勤则不匮。但很多时候只靠一个“勤”字却只能收获寥寥,勤劳变苦劳,未必能如心如愿,所以重要的是还要在“勤”上加点智慧,为勤作育。只有“勤有道”,才能“事竟成”。
譬如学习二字,学是读书,习是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并行。学的出发点在于知,习的出发点在于行。“只学不习”或“只习不学”就是对学习生活化的一种弱解,人要想不断前进,就要努力让自已的勤劳与自已的德、识、才、学等要素有机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人要有所成就,就得让自我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让个性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融入社会发展的航道,从而聚成为浩荡洪流,用智慧和勤劳书写人生华彩。企业亦是如此。企业勤之有道,基业方能长青。产品要传世,服务要传神,说到底,都需要智慧这双远大的翅膀,外修形,内练身。坚持,专注,渐进,致远。
三悟:以诚换诚,无处不诚
诚是一种善文化,不但要向善,更要为善。诚是一种修行,修行在修更在行。尤其是我们这些经常抡笔杆子写文章的人更要一心向“诚”。“ 诚”不欺人,才能“诚”果累累。文章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既是用笔写出来的,又是用心写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我们所写的文章,应该有一种追求:以诚换诚,非诚勿扰。文章是要让人看让人读的,这就需要占用别人的时间。如果文无思想,会让人读后无丁点儿启发;无知识,让人看后一无所获;无文采,让人读后视同碎片。所有这些,等同于是心灵的违法违纪,占用别人的时间不但会让人心中不快,而且会让自已的良心时时难安。
所以,我们只有充分培育自已的正能量,让学习走入生活,使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以诚心求之,以虚心处之。譬如我们在写一些稿件的时侯,就要注意写作方法与技巧的应用,新闻稿和通讯稿在采编的不同,发言稿与演讲稿在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不同,人物稿与普通文字稿在真善美视角的挖掘不同。只要是诚心诚意做文章,我想也会“有诚必有应”。这也是张保振老师所说的“外秀”。外秀显精神。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不是用来度过的,而是用来绽放的。学习既可以“温故”,亦可以“知新”,还可以“世事洞明达天下”。它使我们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当学习累加到一定程度,浓度够了,自然会显现出宽容、从容、淡定和智慧,养活它,让它陪伴我们的人生,将会金风玉露总相遇,活出一团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