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民谣,我在孩提时代就已经烂熟于心,而对端午节的记忆,也是从粽子的香味开始的。
小时候,奶奶是家里包粽子的好手。端午节的前一天,奶奶总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荷叶。那湛绿的荷叶,带着丝丝清甜的香味,似乎也沾上了荷花的灵气。老人先把荷叶捋直,继而放入锅中煮上片刻,然后捞出。待荷叶冷却之后,她又将三片粽叶叠在一起,折成一个三角形,一只手拿着粽叶,另一只手则开始放入馅料。第一层是大米,第二层是剥了皮的绿豆,第三层便是肥猪肉和咸蛋黄,最后一层又是大米。奶奶告诉我,这样一层层地叠上去,香味就完全保留在粽子里面了。
端午节那天,全家人早早地起来开始忙活。母亲吩咐我去地头上拔些艾草,但是我并不知道这个叫“艾草”的东西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草。母亲告诉我,艾草具有浓烈的香气,叶子类似于芹菜。在母亲的带领下,我终于认得了艾草。母亲把拔来的艾草挂在大门两侧,说是能把不好的、邪恶的东西挡在门外。看着母亲虔诚的样子,我暗自好笑:一把草,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这时候,奶奶已经把水烧开了,她拿出头一天包好的粽子,挨个放入锅里,然后盖上锅盖。我总是三番五次地伸过头去,用小手把冒出的热气往鼻子里头赶,不知不觉间,口水已经开始在嘴里打旋了。
在我焦急的等待中,奶奶过了许久才蹒跚地来到大锅前,将锅盖掀开,说一声:“好了!”我禁不住搓着手,等待即将出锅的美味。粽子刚被捞上来,我便迫不及待地抓起其中的一个,解开棕叶绳,撕开粽子叶,只见白皙皙的粽子还冒着热气。我张开大嘴狠狠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爽爽滑滑,芬香顿时溢了满口。看着我的馋猫样,奶奶总会边笑边说:“没人跟你抢,慢点吃……”
日月更迭,岁月带走了慈祥的奶奶,也让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我渐渐长大。如今,离家已有数十载,我不止一次地体会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寂寥与落寞。又是一年粽飘香,端午节到了,在氤氲的香气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又闻到了那粽香中包裹着的爱的味道……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