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和朋友聚会的喝茶中,大家的茶杯空了,我赶忙给大家添茶。如此反复几次添茶。在喝完茶人散了以后。
朋友对我说:刚才人多的时候不要急着给大家添。有的人是因为你添了茶,不好意思不喝,其实他可能不想喝那么多茶的。你殷勤的添茶,反而是在浪费茶。应该看人添茶。这样不会浪费茶。
朋友说的这样不浪费茶,这话让我听完为之一愣,
不浪费茶?
对啊,朋友继续说到。
泡了没人喝,或者刚换了茶人却走了,或者嫌弃茶味不够好,没怎么喝的倒了,这些不都是浪费茶么。人要懂得惜福。
你是爱茶人么?朋友问道
爱茶的人?当然是啊。对于朋友的问话,我有些不知其意的回答道。
朋友继续说到:既然是爱茶人,那不仅要会喝茶、还要会喝惜福茶。这样才能真正称的上爱茶。
惜福茶?爱茶?什么惜福茶?听过无数茶名,却不知道有个惜福茶?好奇之心顿起。这个是我自己对茶的态度的叫法,倒也不是一款茶。朋友对我的不解,进行解释到。跟我说起来什么是她所说的惜福茶的来源:有一位女书法老师叫杨淑芬,她连洗毛笔的水都珍惜,没有倒掉而是节约作为调节墨色浓度的水来使用,那积少成多,由淡变浓的洗笔水称之为惜福水。那这些泡了没人喝,或者刚换了茶人却走了,要被不珍惜的茶,都不要不轻易倒掉,而是在可以喝的情况下继续喝,这样的方式我叫做惜福茶。
听了朋友的解释,想起自己以前看过林清玄写的一篇文章——《惜福》,在文中提到他提到他外婆的故事。他说他的外婆活到了八十岁,他对外婆身体力行对“惜福”二字的体会和感受。他说外婆过世的时候十分安祥,并未受病痛折磨;一直到晚年仍然过着极端俭朴的生活。她不许家里有什么剩菜剩饭,晚年她还时常捡莱汤,把菜盘里剩的菜汤端起来喝而不顾子女的劝阻。她也要求我们吃饭时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甚至有米粒落到了地上,她也捡起来吃。除了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纸,要丢弃的书籍薄本纸张绝不与污秽垃圾混在一起,须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烧。她所以那样俭朴不全然是经济的原因。而是她认为人应该“惜福”。有人问她长寿的原因,她总是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惜福吧,由于珍惜自己的福气,才能福寿绵长。在他的文章中还提到后来在他读了明朝学者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后才明白外婆这样做的意义,书中袁了凡先生说他自己在年幼时遇到一个会算命的先生,卜了一生的吉凶,其中有一条是说到他补贡生的时候,一共会吃到“廪米九十一石五斗”,袁了凡感到算命先生的话十分不值得相信。直到他补了贡生的时候,他想起算命先生说的话,一算下来自己正好吃了九十一石五斗廪米。(按明朝学制,贡生之前是廪生,他们应得的米叫廪米,按月发给,所以易于计算)。了凡先生从此相信“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连一个人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所注,如果过度放纵地享用,不就提早在损伤自己的性命吗?当然了凡先生在书中要强调的不仅是这样的观点,但看到这些的林清玄先生才明白珍惜福泽,可以说就是在延续自己的福禄。
林清玄先生外婆的故事中所讲是否暗合一些道理和玄机。但惜物,节约不浪费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作为华夏儿女应该传承的品质。
对于朋友的聪慧,表示认同,细心可以不难发现在这个茶风盛行的城市中,因为水资源的丰富,好茶众多,当然对茶在可以“挑剔”浪费的时候也会有所不爱惜。爱惜一泡茶一杯茶虽然是小事情,但更是珍惜自己福泽的行为。古人云:“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一张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有此种观念,自然就知道惜福。诸事虽小,背后皆含深意,一个要说自己是爱茶好茶的人,更应该懂得珍惜一杯茶。才可以自信的说自己是爱茶之人。
请诸君也喝一杯“惜福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