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闲暇之余应云雾镇朋友之邀,从贵定县城驱车58公里,历经2小时,终于达到此次的终点,苗岭茶乡----云雾镇。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海拔高度在980米至1600米之间,最为出名的便是“鸟王”茶了。生长在苗岭山脉云雾山麓所制的“鸟王茶”,在元明清时期均为贡品,清初时列为全国八大名茶之一。
随着朋友的引导便来到一个叫小普的地方,在这里有一个陈幺婆割肝救母的传说:陈幺婆丈夫被抓去充军,陈氏的婆婆得病,多方医治气息奄奄,命悬一线,其间为救母,找到药引子,陈氏毅然自行剖腹割肝救母,终究一命呜呼,直奔黄泉。陈氏割肝救母的事却为当地人们所称颂,也一直被作为孝道的经典故事在贵定县云雾镇民间广为传扬。从坟墓碑文所叙述的事情来看,这似乎应该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不只是传说,我不想去追逐它的真实性,但是,既然有那么一块碑文记载着那么一件事情,而且言语凿凿,连人名和年代都讲得清清楚楚,修亭立碑供后人瞻仰,又不能不让人不相信此事,其影响在当地无疑是深远的,正如亭上对联所言:“仿古风愿以肝股添亲寿芳名不朽,树孝典乐将凡躯卧牛眠烈节长存”。
但我又从外祖父一本翻黄的手抄本“孝歌”里发现,文章也是割肝救母,但文章内容尽截然不同,大意思是:有一个员外,娶王氏为妻,二人多行善事,生活多年,但缺少传递香火之人,三十二岁无一儿女,夫妻俩便来到一寺,诚心诚意烧香求佛,许下十愿求后人,次年便得三子,但不幸员外身染疾病,十日命归黄泉。日后,王氏由于痛失丈夫也卧病在床。大媳妇便暗去求神道:一不求儿女,二不求金银,只求婆婆早点死,这个家才分得成;二媳妇也洗手暗暗烧高香:一不求儿女,二不求金银,只求婆婆快点死,小锅饭才吃得成;三媳妇洗手烧香祝告神:一来不是求富贵,二来不是求子孙,只求婆婆病早好,三年吃素不开荤,便随后来到婆婆的床前,叫声婆婆叫声娘,问寒问暖,婆婆告知媳妇,娘千般美味全不想,只想四两人肝来穿汤,三媳妇听后便回房取银两到大街小巷,询问屠夫是否有人肝买,屠夫闻声开口说:人世间只有猪肝、羊肝买,哪有人肝上市场,银两不打紧,人命谁敢当。三媳妇心中一想,猛然一计上心膛,转身来到铁匠铺,打得钢刀一把,回到家中,在神前自言自语道:为救婆婆愿自割其肝,若有亏心事,一刀下去见阎王。衣裳一脱一刀下去,便割下肝四两,然后把伤口包扎起来,拿着四两肝进厨房,做好人肝汤,一碗敬天地;一碗敬家神,手捧第三碗来到婆婆床前,跪在地上叫声娘,起来喝点人肝汤,婆婆吃一口,浑身大汗湿衣裳,二口四体得安康,三口下去下床行走露风忙。大媳妇听说婆婆病全好,三脚二步来到婆婆房,又是给婆婆梳理头,又是给婆婆洗衣裳;二媳妇听说婆婆病已好,扑爬礼拜进婆房,打扫房间地下拖得亮堂堂,唯独三媳妇没有在场,大媳妇、二媳妇便开口道:太阳都出来三丈高,三媳妇还在家中伸懒腰。婆婆闻听大媳妇、二媳妇话后,手持拐杖来到三媳妇家,不问青红皂白要打三媳妇,三媳妇心中急,问声婆婆你为什么打我,如果你要打就打我上下,千万不要打胸膛,婆婆一听开口骂,老娘生来性子犟,就要单打你胸膛,三媳妇急忙把话说:娘啊娘啊听我讲,不是为割肝来救娘,娘已在阴儿在阳,若是你不相信,现在拿出点东西让你瞧一瞧,床上有把小血刀,床下有件血衣裳,婆婆当即望过去,确确实实是有一把血刀和一件血衣裳,顿时婆婆两鬓苍苍眼满膛,道声:今生再打你,十个指头烂五双,从今后,二十四把钥匙交给你,三媳妇当急把话讲:家中还要大嫂和二嫂,我怎能把家当,婆婆起身把箱开,拿出五百两银子给三媳妇做私房,三媳妇谢绝把话说:还是留给婆婆你做几件好衣裳,婆婆听后感动来到十字街头前立了一块牌坊,在牌坊上面写了“割肝救母”一事告天下,路过的文武官员、平民百姓到此都要念上几遍,称员外家出了一个好孝媳。
不论两种的说法怎样,我想关键词还是一个“孝”字,一种“孝”文化。所谓传统孝文化,原指儒家孝道的内容。随着时代文化内涵的思维,孝文化则是以构建和维护一种向上认同的家庭和社会秩序为基本功能的文化。人生在世,源于父母,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儿女对于父母,有一种知恩、感恩、甘愿回报的之责,呼唤孝文化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以建立和谐为起点,学会知恩感恩,认真思考所受之恩的来源,所以,孝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对孝美德的提倡和弘扬,导致人们对家庭缺乏责任感,对社会缺乏义务感,只有通过道德迁移扩展,才能塑造美好的心灵。“知恩报恩是孝的具体体现,兼及家国天下是孝内涵的提升。”
试问人世间,真心孝敬能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