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几百年的明代古窑斜卧于广西邕江岸边,层层黄土掩埋了曾经红火和繁忙的景象。今年3月,几片散落地上的碎瓷片让考古人员发现了古窑的痕迹。历时一个月的勘探与试掘,三岸窑址初现雏形,而在瓷器废品堆中挖到的瓷烟斗很可能佐证广西是烟草种子最早登陆我国的地方。
从窑内发现的陶瓷残片和古窑的形制分析,这应该是一座明代的窑,名曰龙窑。龙窑是明代南方地区古窑的典型形制,因其建在坡地之上,形如长龙而得名。考古人员从窑内挖出不少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窑具。在距离三岸窑址不远处,还有不少瓷器废品堆,几个手指粗细、呈90度的管状物,让广西博物馆研究员、考古专家郑超雄颇为兴奋,他一眼就认出,这是瓷烟斗。
早在1980年,郑超雄曾参与了广西合浦县上窑明代窑址的挖掘工作,当时发掘出三件瓷制烟斗,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烟斗实物。当时,好奇的民工们曾放入烟丝烧吸,通气状态良好。
既然出现了烟斗,必然离不开烟草。我国古代没有烟草种——也没有关于吸烟的具体记载,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烟草最早于明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从菲律宾传入我国台湾,再到福建、广东,而后在全国广为种植。
自从合浦三件瓷烟斗出土后,郑超雄对传统观点产生了质疑,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压槌,压槌背后刻着“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四日造”,说明合浦上窑窑址可确定的年代为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比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还要早26年。此外,根据窑址的堆积物情况分析,该窑使用时间很长,年代上限可能到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至1521年),为此,郑超雄大胆推断,广西合浦地区是烟草种子最早在我国登陆的地方。
追溯
郑超雄认为,烟草最早为舶来品,其价值非一般百姓买得起,只有自己种植之后民间才能逐渐盛行吸烟的风气。合浦瓷烟斗的造型比较粗糙,说明嘉靖年间烟草的栽培与烧吸风气已十分广泛。
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古时烟草的各种别称中,唯一由外来语音译的是葡萄牙语。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葡萄牙人的海盗船首次闯入我国广州湾东莞县附近的屯门岛,此后,在两广地区强行推销他们带来的货物,其中也包括烟草种子。
对比分析,合浦上窑遗址内发现的瓷烟斗,其年代与葡萄牙人在两广沿海地区推销货物的时间大体相符,因此烟草最初应该是在合浦栽培后传遍广西境内,而后再传至全国。时隔33年,位于南宁的三岸窑址也发现了瓷烟斗,而且数量还不少,极有可能进一步佐证郑超雄的观点。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