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艺术青年成立“雷州烟斗部落”,把做手工烟斗当成做艺术,一不小心玩出了名堂,受到国内烟斗客的追捧,做出了全国手工烟斗最大的量,就连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都是他们的粉丝,收藏他们的烟斗,还要专程来拜访。
“雷州烟斗部落”这个各大烟斗网站里的红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哥做的不是烟斗,是艺术
在端午节之际,记者专程到雷州二中,造访“雷州烟斗部落”。时值端午节,部落里的其余人都被召集在部落首领陈灿聪的家中包粽子。烟斗圈子的烟斗客都叫陈灿聪为“雷州陈”,他家住在学校教师宿舍,因为是顶层,他把楼顶做成自己的工作室,同时在阳台上种葫芦搭起了葫芦架,这个随意又温馨的地方,成为部落成员聚会和斗客交流的地方。
国内外的手工烟斗,大多是斗师在家庭式作坊中制作出来的。陈灿聪的工作室集设计与制作于一体,一张桌一把椅,几本有关烟斗的书;几台沾满木屑的机器;靠墙的书架放着完工的未完工的烟斗。
制作烟斗的材料必须耐高温,散热快,吸水散热性能好,而且要轻。国际上一般用石楠木,海泡石和美国玉米忒。雷州陈选择了石楠木,因为材料进口相对容易,也因为他对木头天生有种好感。
一个手工制作的石楠木烟斗,价格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贵是有理由的,“石楠木产于中地海地区,从外国进口,仅原材料成本价就得600多元,要提前一年付款,货回后还得囤放一段时间。到了斗师的手中,需要经过画图设计、锯木、锉大型、打磨、染色、抛光等多个环节近百道工序,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陈灿聪说。
手工烟斗与成品斗的最大区别,在于手工斗贯彻了斗师的设计理念,关注到每一个细节。在走廊的工作间,堆着一大叠砂纸,陈说,打磨这道工序十分考验人的耐性,打砂纸这关需要6道打磨工序,砂纸从粗到细,由120、240、320、400、500、600反复打磨,至于烟嘴的打磨更细致,需要用到1000的砂纸。一般而言,完成一个传统斗需要两三天时间,而要做一些较为复杂的自由斗,时间会更长一些。
传统斗虽然较容易做,但细节有许多微妙的变化,并不好把握。以一支河豚斗为例,外形浑圆,线条优美,但细观之下却有变化:烟斗中间一条直线如同分水岭,线的一边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另一边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鸟眼,这道棱线在烟斗制作上称“十字纹”。陈灿聪说,石楠木有直纹、鸟眼纹和火焰纹,依纹路设计斗型,顺势而为,方能体现自然和谐之美。
倾注了斗师大量热情与灵感的手工烟斗,当然也赋予了灵性和个性,显得与众不同,“如果为斗客专门定制,还得根据他们的性格、职业来决定斗型、颜色,讲究的东西就更多。”陈说。由于手工斗耗时多,产量也小,虽然陈积累了六年烟斗经验,堪称经验丰富,但是一年下来,顶多也只能做六七十个烟斗。
每个斗师在初学的时候,几乎不可避免这种或那种失误,从而造成材料上的浪费,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在陈灿聪的工作室,搁着许多未完成的烟斗,这些斗或因为材料有沙眼,或因制作时有某些失误而被搁置一边。
材料如此贵,为何如此浪费?陈灿聪说,正是因为做一个烟斗需在倾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一旦出现不可弥补的瑕疵,只能搁置,“我们总是希望,每一个斗都是完美的艺术品,禁得起时间考验和反复把玩。”
这些有瑕疵的斗放在工作室里,像一个个警示,提醒斗师打醒精神,精益求精,避免失误重演。当然,如果有闲暇的时候,斗师也会拿起这些半成品,把它做成一把实用性强的斗,自己抽或者送给熟悉的亲友。毕竟,烟斗最大功能是实用性。
抱团发展,打造雷州本土品牌
烟斗是泊来品,在国外有几百年历史,而中国斗师的出现,却只有短短几年时间,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带着浓郁都市气息的烟斗和一群地处偏远的雷州艺术青年,如何扯到了一起?
话得从8年前说起。那时,毕业于湛师艺术教育系的陈灿聪回雷州二中当美术老师,天性乐观好玩的他对所有美的事物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回,他在朋友家中看到了一支红木烟斗,身为老烟棍,他对烟斗精致性感的造型一见钟情。不久,他去华东旅游时买回了几个烟斗,一边研究一边抽,很快就把烟斗抽坏了。
“抽烟斗和吸纸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必须有时间,有闲情时才能抽,做到冷火闷烧,否则,要么点不着火,要么很快把烟斗烧坏。”陈灿聪心疼他的烟斗,毕竟,烟斗和烟草都不便宜,对于他月薪一千出头的教师而言,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这时,他已经爱上抽烟斗的感觉:填上一斗烟,点上火,静静地抽,那种人斗合一的默契,如故友,贴心而不干扰。
他想:能否自己动手做烟斗,以做斗来养斗?
那时他用业余时间做淘宝店,看到国内一些斗师做的斗还不太成熟,但卖价数百元,能抵他大半个月的工资。他想,自己艺术专业毕业,动手能力强,应该能做得更好。
他买来有关烟斗的书,在烟斗网上与斗师们交流学习,并自己动手试验。没有石楠木,他用普通木材取代,没有机械,他用锯和锉子一点点泡制。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9年。当他得知海口举办第一届中国烟斗展时,随意带上自己手工制作的十几个烟斗,横渡琼洲海峡。后来他才知道,他是中国参展的两个烟斗师之一!其余的二十多位都是国外的烟斗大师。
“真是不枉此行!”与国际烟斗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真是醍醐灌顶!至今,他仍保留着当年向大师请教的录像,录像中的他像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认真听大师的指点。
此后,他做烟斗的热情一发不可收,为了筹钱买车床,他把画室转让了。他的烟斗在论坛上,总能引起一片喧哗,追随者越来越多。但是,他单纯的热情触痛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随之而来的是拍砖和漫骂,由于不肯妥协,他甚至被“拉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陈灿聪意识到,要想在“江湖”中生存,靠一个人单打独斗随时可能被捻死踏死,要想笑傲江湖,必须抱团发展,首先得把量做大,做出影响。
要做出一定的量,必须抱团发展。“一个人做斗,一年顶多几十个,如果一个群体在做,一年能做上千支,足可以影响中国整个烟斗群体。”这是陈灿聪明初的想法。
他决定自立师门,召集了学校几位年轻的美术老师,教他们做烟斗,毫无保留的传授自己多年研究和摸索所得的经验和技法。
这个特别的团队,有一个很古朴的名字:雷州烟斗部落。名字的背后,有着作为一名雷州人的责任。“有一回,有外地网友问我,雷州有什么特产。石狗?水果?还是海鲜?我一时答不上来。”陈灿聪说,雷州是天南重地,历史名城,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基于这种不甘心,斗师们商量:就叫雷州烟斗部落,专注做手工烟斗,把烟斗做成雷州的特色品牌,“如同一提紫砂就想起宜兴,今后,别人一说起烟斗就能想到雷州。”
“雷州部落”的每一个斗师,都以雷为代号,比如雷州陈,雷州换鼓,雷州梁,雷州郑、雷鸾,雷虎,雷能……,斗师生产的烟斗,都会用激光打上一个“雷”字,并标上自己的编号,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可以根据编号进行追溯。
每一支烟斗,在交给斗客之前,都要经首领雷州陈把质量检测关。抱团发团是一把双刃剑,能一荣俱荣,也能一毁俱毁,所以,把好每一支斗的质量关,是每一位斗师的共识。
做烟斗选择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选择做烟斗,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雷州烟斗部落”目前已经发展到9位成员,大部分为80后,除了雷能是做机械工出身,其余都是艺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扎实的美术功底,这为他们把烟斗做成艺术品奠定了基础。
最早从艺的是雷州换鼓和雷州梁,其余的相续加入进来,今年初,50岁的雷能成为部落最年长的成员。雷能在机械操作上经验丰富,正可弥补纯手工制作上的不足。如今,大部分的成员都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工作室,增添了设备,可以独立接单和完成作品。
闲暇之时,部落的斗师们聚集在陈灿聪有工作室里,学习,交流,探讨。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微群和烟斗博客,每天在论坛和Q群里交流,谁接了单,谁有了新作品,谁有了新体验。
随着“雷州烟斗部落”出品的烟斗越来越多,他们的粉丝越来越多,人气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其中,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是“雷州烟斗部落”的“贵人”。
钱文忠是季羡林的弟子,因登上《百家讲坛》而成为公众人物。这位学富五车的教授,原是一位烟斗发烧友。他很早就关注到了“雷州烟斗部落”,对部落出品的烟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雷州烟斗部落”出品的烟斗,精致的做工、人性化的设计及实用性不逊于国际大品牌。更令他感兴趣的,是“雷州烟斗部落”团体探索的形式,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值得研究。
钱文忠对雷州烟斗部落的高度评价,又一次在烟斗界中揪起了波澜,引来无数水军的拍砖。身为大家的他一笑置之,但每一次拍砖,都令雷州烟斗部落火上一把。为了表示对这位公众人物的谢意,六月份钱文忠生日的时候,雷州部落的每位斗师为钱老师专门定制了一款烟斗作为生日礼物。
慕名而来的斗客也一拔接一拔,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斗客们,有商界精英、文化名流、上市公司的高管、媒体公众人物……他们不远千里来到雷州,光顾陈灿聪有寒舍。热情好客的陈灿聪和妻子跟大家一见如故,喝茶抽斗,交谈甚欢,也为“雷州烟斗部落”斗师的生活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