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鼻烟壶,就得先说鼻烟。这理应是先有鼻烟后有壶才是。据说鼻烟传入中国是明万历年间的事,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万历二十九年进京向皇上献之自呜钟和鼻烟等贡品。
明末清初时鼻烟这东西只有皇家才拥有,而老百姓则根本不知鼻烟为何物。这鼻烟发明据来自西方的传说是,一个意大利烟草贩子,收购了许多烟叶储藏起来,准备等烟价涨上去时再出手,没想到的是他穾然染病不起,竟然去世了。他死后数年,他储藏的烟叶才被人发现。这时烟叶已干碎成面了,闻起来这有点呛鼻子,后通过加工制出了出人意料的鼻烟。
鼻烟至今在市面上己失传,自近十年收藏热的兴起失落在民间的许多古玩杂项如沉下水底沙石再一次被搅了起来,1994年我在城南一古玩旧货集散地竞意外发现了鼻烟,铁皮擦漆外包装纸上印有缠头的印度人像,一只只有普通人的大手指盖大小,估计也就二、三克的份量。鼻烟呈棕褐色,推测可能是东印度公司的出品,取少量吸了一下,有股辛辣沉郁的香气,十分强烈地冲入鼻腔,令人连打喷嚏,过后头脑中有清凉的感觉。
据行家说品鼻烟,讲究羶、糊、酸、豆、苦。说是鼻烟细品有股羶味,跟羊肉的膻味又不一样;有股酸味,又不同于醋;还有股生豆子味和苦味,吸过之后回味无穷。这种说法弄得我有点“云山雾罩”的找不着北。
鼻烟一词的出现当是在雍正年间,之前多用译名。有叫克伦士那乎、有称布鲁灰陆。也有为了省事叫士那乎的。进口的鼻烟海运过来一箱有十三瓶,因此上被戏称为十三太保。进口时的鼻烟装在装中药的瓶中,瓶子比较大,大约到了乾隆年间,各种材料制成的小鼻烟壶才流行起来。而鼻烟壶这个叫法也是自乾隆时才有的。
乾隆朝以后涌现出了各种各样材料制成的鼻烟壶,归纳起来大至有以下几种:料器的、铜的、瓷的、玉的、玛瑙的、翡翠的、珊瑚的、琥珀的、碧玺的、水晶的、珍珠的,都很名贵。也有一般材质的像石头的、竹根的、木腰子的、漆制的、木变石的。材质虽普通如果工艺好也有收藏价值。
光绪年间,北方的蒙古王爷好一种能浮在水上面的玛瑙烟壶。玛瑙的比重很大,入手沉甸甸的,巧手工匠制成口小肚大,壶壁薄如纸的烟壶。往水里一扔,玛瑙鼻烟壶入水不沉立即漂上来。人称“水上漂”。还有一种玛瑙鼻烟壶,在壶壁中有一汪水,说是天然的,其实是玉器行的工匠,用手工掏空壶壁,然后灌水进去。你却根本找不到灌水的孔,工艺之高超令人叫绝。这二种壶在蒙古能卖出个天价。
清末民初时,讲究用三彩套料、五彩套料和内画。内画烟壶则讲究名家之作,像周乐山、马少宣的山水、人物和丁二仲、叶仲三的花鸟、人物作品。都是人们追捧的对象。需注意的是自咸丰、道光、直至嘉庆,这一时期内画上不题字、不落款,也没印迹。
据说在清代贝勒与人见面,双方会掏出烟壶,在烟碟上倒上鼻烟,相互敬烟,讲究会用名贵的翡翠烟碟,互相谦让:“贝勒爷您闻闻我这烟儿”。而且还要用“顾绣”烟壶囊套装,这烟壶也讲究成龙配套……
2004年我曾在城南报国寺偶遇一同仁堂款粉彩蓝料描龙瓷烟碟,釉润精工,后转赠一友人,至今想起心中还有一丝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