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的8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河南许昌地区首先视察襄城,为当地百姓展现了一代伟人的风采,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回忆。
毛主席视察许昌55周年
襄城县是1958年8月7日毛泽东同志视察许昌地区的第一站。这次视察时间长、地点多,留下了许多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7月26日,记者专门就此进行采访,为读者再现55年前那精彩的一幕幕。
深入田间,踩上牛粪毫不介意
毛主席55年前对襄城的那次视察,目前有很多文献资料可供参考!”襄城县史志办副主任窦永革介绍,说毛泽东在视察的前一天晚上就到了许昌。毛主席襄城之行全程接近6个小时,足迹涉及双庙乡、三里沟乡(今茨沟乡)和十里铺乡(今十里铺镇)3个乡镇。
《襄城县志》等史料记载,1958年8月7日6时,一支由轿车、吉普车组成的车队,从许昌城西郊沿着许(昌)南(阳)公路向西南方向驶去。除毛泽东外,一同赴襄城的还有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省委书记处书记杨蔚屏、史向生,许昌地委副书记马金铭,许昌专署专员王延太。
7时30分,车队在襄城县双庙乡郝庄村西一块烟田旁徐徐停下。毛泽东对身边的陪同人员说:“这里的烟很好嘛,就在这里看吧!”
下车后,他顺着烟垄向烟田深处走去。烟叶上滚动的露珠打湿了主席的衣裤,地里的泥巴也粘在了鞋上,毛主席却全然不在意,兴致勃勃地边走边看,偶尔用手抚摸一下叶片。面对丰收的景象,毛泽东心情舒畅,一不留神踩在一堆牛粪上。随行的河南日报社记者宋海燕惊叫了一声,他却诙谐地说:“哎呀,把人家的肥料给踩坏了!”说着,毛主席把脚在地上蹭了几下,弄掉了粘在鞋上的牛粪。
这时时任襄城县委副书记的刘熙民和许昌地区公安处处长辛建从襄城县城方向赶了过来,于是车队重新出发,向襄城县城方向驶去。
着装简朴,谈笑间考察干部
8时前后,毛泽东来到三里沟乡(今茨沟乡)后梁庄村。他下车向田间走去。田里有不少正在耕作的农民,吴芝圃喊了一声:“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这一声引得群众蜂拥而至,毛泽东微笑着和他们一一握手。在和村民李林头握手时,他亲切地问:“这是什么庄?你叫什么名字?”李林头一边回答,一边仔细观察毛泽东的衣着:头戴一顶草帽,上身穿普通白色衬衣,下身穿灰色制服裤,脚穿一双红皮鞋。简朴的衣着给李林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又指着刘熙民问周围的群众:“你们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工作的?”这颇有寓意的问话,使在场的人深深感到这不仅是一代伟人贴近群众、关心群众的表现,更是对干部有无群众基础的实地考察。
详询种植情况,称赞襄城为“烟叶王国” 毛泽东走进后梁庄村的大面积烟叶丰产田,抚摸着一棵株高叶大的烟叶,向随行人员询问这是什么品种。刘熙民忙回答,这种烟叶名叫“长脖黄”,产量高,质量好,抗灾能力强。
他又问许昌专署专员王延太:“你们的烟叶好,还是山东潍坊的烟叶好,你们比较过没有?”王延太回答,当时全国12个省的烤烟会议正在襄城县召开,与会人员都说这里的烟叶长得不错。毛泽东听罢十分满意。
随后,他健步登上田间路埂举目四望,见烟田一块连着一块,一片接着一片,如同烟林、烟海般渺无边际,一派丰收景象。毛泽东激动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视察完后梁庄村的烟田,他随陪同人员来到村南一株枝繁叶茂的皂角树下休息了片刻便乘车离去。
平易近人,对乡村孩子寄予厚望
视察车队穿过襄城县县城,来到十里铺乡(今十里铺镇)。下车后,毛泽东沿着通往小张庄村的田间道路,视察了小张庄村生产队的丰产烟田和李庄村、下徐村等生产队的玉米、红薯试验田及田间的水利设施,并详细询问了烟叶产量和农民的收入情况。
进入小张庄村后,他在一个布棚下停住。一些村民听说毛泽东到来,端来了脸盆、开水和椅子,请他洗脸、喝水、休息。这时,小张庄村小学的孩子们也赶来了。毛泽东高兴地握住几名孩子的小手,脸庞上露出和蔼的笑容。
他从一名名叫李深义的学生手中接过一本算术课本,一边翻看一边问询学习情况,随后对随行干部说:“这些孩子大的有十来岁,小的不过六七岁,‘超英赶美’的事情,将来就靠他们了!”
临别嘱托,勉励干部群众“力争上游”
短暂休息之后,毛泽东又视察炕房。正在修理火垄的烟叶“土专家”、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梁云祥听到毛主席到来,急忙丢下手中的泥瓦刀,光着脊梁从炕房出来,恰好在门口与主席相遇。毛泽东紧紧握住这位“老农民”沾满泥巴的手,梁云祥却因手上的泥巴感觉非常尴尬。毛泽东忙一边搓手一边说“没关系”。
他来到东炕房。此时烟叶正处于大火烘烤阶段,炕房内的温度已达60℃。毛泽东不顾众人劝阻,冒着高温跨进炕房,顺着烟杆的空隙向上观望。见到满炕黄澄澄的烟叶时,脸上浮出了满意的笑容。
11时40分,毛泽东决定结束视察返回许昌,他与吴芝圃、刘熙民同乘一辆车。行至襄城县和许昌县交界处时,刘熙民下车返回县城并向毛泽东请示还有没有指示。毛泽东握住刘熙民的手说:“你们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啊!”刘熙民很坚决地表示一定完成生产计划,把红旗插到最高峰。
随后,车队继续前进返回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