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若干年,对新生代的沪上小孩子来说,烟纸店可能就要是个历史概念了。对烟纸店,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上海方言分册是这样解释的,“小杂货铺,以卖烟、火柴、草纸等日用小商品为特色。”曾有研究近代上海史的朋友告诉我说,早年间这样的小店因为主要是卖烟(可以零卖,甚至一支支卖)和兑换纸币的地方,所以叫烟纸店。老上海有个行业就叫“烟兑业”。
在我们70一代人的心目里,这样的烟纸店,永远有一个沉默寡语的老头或老太,但也还没老得太透,神色漠然地靠窗坐着,间或从斜放着的广口玻璃方瓶中取出几颗弹子糖、几爿甘草桃片或一撮白糖杨梅,用张黄纸包个三角纸包,递给已经把一毛钱角票放在台子上的趿鼻涕小鬼。
附近的主妇们光顾,是为了固本肥皂、三星蚊香、卫生香和草纸;男人们则通常来上一盒烟,顺带一匣火柴;小孩子呢,除了那点营而不养却滋味绵长的零食,多半会瞧瞧新到的练习簿,是不是封面比上礼拜买的那本好看些。橡皮也颇受欢迎,许多女生要那颜色俗艳而带香味的,我们呢,则分两派,一种是硕大的长方形白橡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点大将风度,有人则喜欢另一种,细长的,一半黑一半白,色深的那半掺有很细的砂质颗粒,给我们的铅笔盒带来些抽象风情。
夏天的烟纸店最讨我们喜欢,这时节,台子上会多几只竹壳的广口保温瓶,用装了棉花的布包塞在瓶口,棒冰4分,要是赤豆或绿豆的更好;雪糕8分,小孩最喜欢那种带可可口味的;要是想买1角9分的简装小冰砖,这样的店通常没有,你得到稍远的那家国营南货店或食品店才能买到了。
迁居以前,我家弄堂外马路对面就有两家烟纸店。较近的那家,因店主脖子稍稍有点歪,连他的小店也被唤作“斜(读若qia)头店”了。我的小学就在这家店旁的小路尽头,而这小店,也成了小学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