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烟南方俏。榆中金崖镇尚古城再次“火”了起来,水烟文化、非遗保护与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因水烟融在了一起。图为水烟人工制作生产线一角。
12月12日,一辆微型卡车驶进榆中县金崖镇尚古城村,停在兰州泰和水烟厂门口。一位操着温州口音的中年人满脸堆笑地迎出来,他就是这家水烟厂的新掌门龚赞榜。经过数月的市场攻关,这家水烟厂在稳定苏浙闽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重新开发了天水、定西、渭南等北方市场,连日来,各地的水烟经销商络绎不绝,往来的车辆将这里围成了一个临时旱码头。
一个商人延续一段历史
兰州泰和水烟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的水烟生产厂家,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由24家老字号烟坊公私合营组成的榆中水烟厂。上世纪90年代,由于水烟市场萎缩、管理体制落后、基础设施陈旧等原因,盛极一时的国字头企业负债累累、举步维艰,2007年,榆中水烟厂宣告破产。
“我去年底接手了这个厂子,一开始不懂生产经营,前三个季度企业是亏损的,10月份以来,原材料供应稳定了,销售渠道通畅了,这个月,我们的企业实现了自投产以来的首次盈利。”兰州泰和水烟厂负责人龚赞榜说。
龚赞榜是名温州商人,早年曾在江浙一带从事水烟批销,和当年的国营厂打了30多年的交道。2011年9月,这个有着浓厚水烟情节的南方商人不远万里来到西北内陆的水烟之乡——榆中,决心在原址上恢复生产。“作为江苏沿海的一位渔民子弟,我可以证明,兰州水烟在江苏沿海一带有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回笼资金、招聘工人、疏通客户,2012年1月,沉寂了5年的水烟作坊里重新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
一个作坊复活一个记忆
龚赞榜的工厂基本上恢复了古老的作坊式手工生产,继续沿用“甘、太、榆、金、川”商标,厂房、设备都是40年前的老家当,工人都是原国营厂的老职工,配方依然是传统配方。陆立荣是原榆中水烟厂职工,14岁便跟随父亲到烟厂当学徒,一干就是40个年头,国营厂破产后,他回家当了一名地道的农民,但40多年的老本行一直没有丢,直到去年底被现在的水烟厂返聘。
12月12日,记者来到榆中县金崖镇的尚古城村,烟厂院子里堆放着很多烟叶。进入车间内一股浓浓的烟味扑面而来,里面一片繁忙景象。20多名工人分成两人一组,用木刨子推削压成大捆的烟叶。老工人沈才仁说,他原来就在榆中县水烟厂推烟,后来厂子破产了,现在水烟厂又开始生产,他和同事们重新回来干老本行了。他说,一大捆压紧的烟叶约有1000斤,他们得推20天左右。
烟厂盘活了,烟匠就业了,烟叶种植面积一年间增加了三至四倍。去年,烟叶收购价一度达到每公斤10元的历史最高点。截至12月13日,兰州泰和水烟厂累计生产水烟50万公斤,生产总值120万元,实现利税60余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江苏南通、浙江温州、福建宁德等地。
一个遗产传承一种文化
据史料记载,榆中境内的青城地区,宛川河流域的金崖、来紫堡、夏官营等乡村多淡栗色粉砂质土壤,肥土层深厚,含有丰富的石灰质和钾元素,自古就是甘肃黄花烟主产区,也是兰州水烟最主要的优质原料种植基地,民国时期,榆中烟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烟叶产量达全国总产量的67%。
烟叶种植和水烟加工经营使榆中青城兴盛达200多年,青砖绿瓦、雕梁画壁的高堂华舍比比皆是,求学出仕、舞文弄墨的社会名流层出不穷,成为名噪陇中的富饶繁华之地。2007年,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榆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彭巨彦介绍,从明末清初到上世纪80年代,水烟对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产量、交通、经营、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昔日的水烟帝国早已不再辉煌,未来,榆中将着力开发水烟文化,将非遗保护与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加入水烟产业的开发、复兴。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