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牌子——卷烟厂商为推销香烟而放置在烟盒内的一种小型画片峪称“洋画”,其实质是香烟宣传广告。香烟牌子画面内容丰富多彩,洋洋大观,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工程、交通、农业、机械、教育、科学、历史、理化、动物、花卉、音乐、名画、文娱、体育、戏剧、电影、名人、服装、民族、名胜、古迹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香烟牌子的传人与称谓
20世纪初由英美烟草公司传入中国,俗称“洋画”又叫“卷烟画片”,或称“纸烟画片”、“香烟画片”。上海、江浙、皖等地人称为“香烟牌子”。在北方,认为它是泊来品,故唤之为“洋画”、“洋片”或“洋画儿”。有的地方叫法很怪,称它为“野人头”、“洋鬼子”,广东、香港地区叫法更怪,称之为“香烟公仔纸”。
最早的香烟牌子:1860年,芬兰的一家烟厂生产了名为“小加农”的卷烟,世界上最早的卷烟就此诞生。在岁月的流逝中,卷烟广告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烟草广告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羞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历史象征的载体,它从卷烟牌号设计、制作到内涵、外延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早在上世纪的1909年,英美烟草公司就开始在中国大做烟草广告,“香烟画片”就是其中之一。
“香烟牌子”问世1OO余年,早期卷烟均为软包装,并无硬盒装置,后来卷烟厂发现对吸烟者的携带与保存不便,于是衬以厚纸一张,使烟壳挺硬,以便吸烟者放于袋中,保持香烟之完整,这就是香烟牌子的雏型。而后,出于推销香烟、吸引人们购买吸食香烟的需要,在硬纸的一面印上人物、风景、历史典故等(另一面为卷烟厂商的广告、地址等信息)至此,形成了最初的香烟牌子。
世界上最早的香烟牌子是1894年英国韦尔斯公司出品的“世界陆军”、又名“步马军”,共100片。外商来华经营卷烟使用香烟牌子美国花旗公司为最早,其印制的“白来姆司”牌西方美女香烟牌子,纸牌甚厚,是纸质香烟牌子中最厚者。香烟牌子中纸质厚者都可为早期产品,一般而言,越厚越早。1886年,美国大美烟公司委托上海老晋隆洋行经销该公司香烟,牌号为“品海”、又名“钉头牌”,每包烟中附有一张说明书(香烟牌子)、一面印中文、另一面为英文,上书“如有人将吸剩“品海”香烟空盒数至五十个寄往公司或亲自送到上海老晋隆洋行者,以此画图一本回赠,也堪玩目也”。此画册即品海小人书,计12页,文图对照,并女口赞语,色彩绚丽,内容为该公司制烟全过程,此举开创了外商在华香烟销售赠品之先例。
国产香烟牌子:国产最早的香烟牌子,要数1904年北京的大象烟草公司、营口的复兴烟草公司、上海的三星纸烟有限公司。1904年上海三星纸烟有限公司为抵制外国香烟,在上海开办中国量较早的烟草公司,其印制的单色32片一套清末“美女牌九”全中文香烟牌子,这是国产香烟牌子的鼻祖。1976年北方出现北洋烟草公司,南方开办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接着大大小小的纸烟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仅上海就约有四百多家.香烟牌子随着纸烟公司的发展和烟民们的青睐而大量涌现。
收藏者如是说
收集不易:王天培告诉记者,自己对于烟画的爱好源于烟标收藏及长期对烟文化研究的影响。90年代中后期便开始了烟标、烟文化资料的收藏,至今一有余暇就逛旧货市场、文物地摊,孜孜不倦地寻寻觅觅,丰富所藏。迄今为止,王天培收藏的早期大、小烟画有上千余幅(枚),年代则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种类繁多.其中较多的还是“香烟牌子”。
明星、典故云集:在王天培的“香烟牌子”藏品中,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烟草公司美女影星的,有中国历史典故“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二十四孝图”、“折子戏”等多种成套“香烟牌子”烟画,其正面印有相关人物,背面印有各卷烟厂商的广告语.地址等信息。在王天培收藏的众多“香烟牌子”中,有英美烟草公司最早进入中国的“品海”牌、“老刀”牌.以及众多背面印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早期中国卷烟厂商的广告语、地址、公司大楼等信息的“香烟牌子”。最为珍贵的则是王天培收藏的早期《蔡鄂与小凤仙》香烟画片.一套共6枚.这套香烟画片,是表现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著名将领蔡鄂将军被袁世凯囚禁.在万般无奈中,以佯装意志消沉而结识小凤仙.消除了袁世凯对他的监控,在小凤仙的掩护下逃离北京,展转香港返回昆明,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的故事。该套香烟画片对于云南“重九起义”以及由此而引发创牌的“重九”牌香烟.具有历史价值,是云南烟草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性图片。
值得珍惜:王天培告诉记者,如今在国内香烟烟画越来越少了,很多都流失到了国外,十分可惜。他认为,中国的香烟烟画,作为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大量的时代信息,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文化研究很有帮助,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今红云红河集团《今日红云红河》,以较大的篇幅,连续刊载早期香烟画.这对于研究中国烟文化历史是很有意义的,我愿意把烟画提供给他们,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珍贵的烟画,也算是我对中国烟草文化历史研究的一点贡献。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