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人类生活中究竟有多少年,是从外引进的还是本国原有野生繁育的,各有述异,但从各方资料证实,在人民生活中已有一千余年的漫长岁月。
吸烟是由嘴嚼烟叶演变而来的,与原始的祭祀有关系。据说当时人们崇拜迷信天、神、祖先,要把吃的东西奉献给他们。与祭祀有关系的“祀”字,据近代人士国维的《名佳名解》说:“祀”,祭名,“置牲于柴上而燎之,使其香味随烟而上达”,让天、神、祖先们享受人间美味。他们由此推想,可能是人们从祭祖时焚烟而嗅到烟味开始,再转变为点燃烟草将烟雾吸入口中。在古老的原始时代,人们在篝火旁嘴嚼烟叶时,不留神将烟叶掉进篝火中被燃烧时产生了烟雾,人们吸到烟雾,感到同嘴嚼烟叶一样过瘾,从此逐渐形成吸烟嗜好。
中国人历来习惯吸旱烟和水烟,自上海开埠以后,市场上出现一种用白纸卷烟丝的细长棍儿,称之为卷烟、纸烟或香烟,但是中国人没有接受它。几乎没有什么销路,开始英美两家烟草公司联合采用不要钱奉送的方法,以期打开香烟市场。
据全国健康老人、上海市最年长的老人,也是上海市吸烟最年长的108岁的老人陈惠贞回忆,当年上海的通衢要道和茶楼、戏院等场所,经常有碧眼高鼻的洋人光临,他们头戴高帽,身掮着箱子,手拎广告牌,一来就放留声机唱片,那时的留声机是稀罕物,很快吸引了许多听众。这时洋人就从箱子中取抽一只只小盒子,抛向人群。当年流传着洋人有迷魂药勾人魂魄的说法,所以人们很警觉而无人拾取。洋人便自己从盒子中抽出衔上一支,点上火,深深地吸一口,再徐徐地喷出缕缕白烟,空气中立即弥漫着好闻的香味,他们就笑呵呵地捏着洋腔华语说:“香烟好东西,奉送不要钱!”勾引得胆大而好奇的青年伸出手来接受,洋人殷勤地为其点燃后学着样子抽吸,边吸边介绍说:“不差,比水烟好吃又方便。”于是接受香烟的人越来越多。
渐渐地,讨便宜白吃香烟的人上了瘾,终于有一天,洋人不再奉送而改为三个铜板卖一包大英牌香烟。这时,烟瘾逼得人不想买也得买,香烟在上海开始大量倾销,品牌也发展到哈德门”、“二炮台”、“老刀牌”(又称“强盗牌”)等多个品种,继而扩散流传全中国。1902年,英美烟草公司合伙开办,在陆家嘴开设英美烟厂。到抗战前夕,在全国重要城市发展到十个卷烟厂、六个烤烟厂、六个印刷厂、一个包装材料厂和一个机械厂,工人多达二万多名,垄断着中国香烟工业,中国的大量资金源源流向西方。
八十多年前,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武汉工商界展开了一场广告大战,主角是华资南洋兄弟有限烟草公司和外资汉口英美烟公司他们都鼎力争夺武汉这块大市场。“三炮台”香烟是英美烟公司的名牌,该企业连续几个月在《大汉报》、《汉口新闻报》等报上作商业广告。先是“三炮台香烟,销行年复年,装潢皆称便,到底是好烟”,“名不见虚传”。过了些时候,改用中国人习惯的“三字经”:“三炮台,好香烟,敬宾客,美观瞻”,进行宜传推销等。这是卷烟进入中国的由来。
不论在人类的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还是草原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的创造中,烟草是有其文化内涵的。明万历时人姚旅的《露书》,明末人张介宾和方以智的《景岳全书》和《物理小识》上就有证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它,外出经商活动也缺不了它。
早在我国清朝时期烟草出口便从边境小额贸易开始,曾有“恰克图市中国烟叶,黑龙江边卒携烟草三、四斤易俄罗斯一羊”之说,可见其出口价值是很高的。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