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峰县是全国唯一的马里兰烟生产基地县,说到马里兰烟在当地的发展,人们不会忘记那一批批奋战在基层一线的烟草人,李传柏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现任五峰县城关烟叶站站长,扎根深山,始终不改富民之志;情系烟农,时刻牢记为民服务。
1986年,为了发展烟叶,县政府决定招聘64名技术员,其中就包括李传柏。“我很幸运,在县公司招工时,成了烟草行业的一员,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此,他来到偏远烟叶站做技术员,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李传柏倍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业务上勤动脑、肯钻研,常常向老百姓学习种植。第二年,县局选派他到宜昌市农校学习,三年中他争分夺秒地阅读农学书籍,刻苦钻研疑难问题,大量的实验使他在烟叶栽培、病虫防治、科学施肥上有了自己的见解。
“五峰离不开烟叶。”五峰县县长吕学锋说,“茶叶是五峰的根,烟叶是五峰的本,我们的工作始终离不开‘根本’。”学成归来后,李传柏没有忘“本”,他默默地回到采花烟叶站,还是做技术员。当时,农民把解决温饱问题放在首位,大面积种植玉米、土豆,种烟积极性不高,也谈不上什么技术,投入大,却产量低、质量差。李传柏分析现状后,终于找到了着力点,他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做好了三件事:一是扩大了种烟规模,种植面积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二是逐渐改变烟农传统种烟模式,开始搞大田覆膜移栽,他管辖的片区覆膜率达98%;三是指导烟农成熟、分批采叶,科学晾制。烟叶交售时,产量增加了,质量上去了,卖了个好价钱,烟农露出了笑脸!
李传柏总结道:“只有结合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拿出一套具体可行的办法,才是好方法。”由此,他赢得了“李专家”的称号。“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就怕你不肯学,不用心。”李传柏这样认为。
2002年,李传柏任采花烟叶站站长,正当他信心满怀时,当地烟叶发展却陷入困境,大批农民不签合同,不愿种烟,这是为何呢?他对全乡烟叶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烟农宁愿种植茶叶不愿种植烟叶,有三个原因:种茶比种烟投入少;种茶的风险更小;茶叶易管理工序少。还有一个难题,当地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骤减,不久将会面临“谁来种烟”、“在哪儿种烟”的严峻问题。
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起来就不难了。李传柏一方面向乡政府汇报,请政府引导年轻人留在家乡、建设家乡,另一方面积极向县公司申请,实施烟田受灾补助、大户奖励、服务到户等举措。李传柏带领全体技术员长期驻点在农户、在烟田,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指导烟农种烟,开展技术培训。他说:“新技术不仅要在培训会上讲,更要落实到田间地头去。”特别是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等关键环节,要求技术员认真服务到户,一点儿都不得马虎。当年采花乡推行漂浮育苗1500亩,开办示范田200亩,以点带面,辐射全乡,提高了烟农的栽培水平,提升了烟叶质量。任职3年来,全乡种烟面积增长了50%,售烟均价上涨了0.6元/斤,实现烟农增收360多万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两年后,李传柏调任县烟草公司烟叶科科长(正股级),公司决定让他对全县技术员进行培训,将漂浮育苗技术在全县推广。他开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漂浮育苗推广从5000亩上升到2万亩,“三先”技术从1万亩上升到3万亩;配方施肥的钾肥用量从200吨上升到500吨;“三带一深”移栽技术普及率超过90%。同时,他在烟叶结构调整、烟田整理、病虫害防治、成熟采收、晾制等方面也进行了革新,全县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空前提高。
随着行业人事制度的改革,大量选派年轻人到管理岗位上,2007年,工作能力强、资历过人的李传柏却选择了急流勇退,他辞去了烟叶科长职务,主动提出“让我到基层去,做一名普通技术员”,县局只得派他到城关烟叶站任站长一职。
重返基层,李传柏如释重负,站在田埂上,绿色的烟叶在微风中摇曳,似乎是故人重逢。2008年7月,眼见烟叶就要成熟采收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却席卷了烟田,成灾面积超过500亩,李传柏连夜带着工作人员到烟田查看灾情、走访烟农,做好统计报灾、生产自救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看到烟草人的尽职与劳累,烟农主动提出留他们在家里吃饭,并不停地说“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李传柏对此总是微笑婉谢,急匆匆赶往下一处烟田。
28年的烟草工作,平凡且忙碌,痛苦并快乐。李传柏作为大山的儿子,基层烟草人的脊梁,人在深山,情系烟农,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与奉献,铺就了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之路。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