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连青山,山脚一亩地,沟堑戏水玩,红土遍山梁。”每当哼起这儿时的歌谣,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闽北老家的样子来。
小时候的我在“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武夷山脚下长大。山坳里的坳田、溪边的隰田还有山塘周围的坝田,都留下过我童年的足迹。现在,在电脑上看到那层层的梯田,就会想起家乡的土地,那沿着山的等高线画出的梯田轮廓,如同山的年轮一般,在我心里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然而山岭耸峙,低丘起伏,绝美的风景也无情地撕裂了闽北山区农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美景的背后是人挖、牛犁,马驮、人背的落后生产方式,峻险的河谷与山间小盆地让人很难将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与之相联系,于是,长时间来,老家的村民们只能用传统的农耕方式延续辛苦的生产。
闽北山区农民的苦与累,存在我的脑海里很久、很久。
直到再次踏上这片故乡的热土,再次零距离地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我才发现山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次返乡是带着采访任务来的,要去采访的是建阳莒口镇的一个烟农合作社。
要说变化是从回乡的路上开始的,一条条笔直的隧道取代了原来的盘山公路,从市区到村里的距离瞬间被缩短了,原来进村时总能看见的灌木丛生的土路早就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水泥路。
小山村的变化也让人惊叹。原来低矮的土房现在很难再寻到踪影,在莒口镇二层高的小楼几乎是村庄的“标配”,偶尔还能看见漂亮的小轿车停在农户的家门口。村子变美了,村民变富了,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莒口镇上布村的烟农魏智友说,你到对面的山坡上往下看看就知道了。沿着他的指点,我爬上了一处地势稍高的坡地。
站在高处俯瞰,大片的烟田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绿油油的光;条条平整的机耕路与沟渠纵横交错,贯穿田间;红白相间的灌桩星罗棋布,有序地点缀在田野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让这片美丽的红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还是我印象中的闽北山区吗?那些曾经狭小的田块、凹凸不平的土地都去哪儿了?
“这些年,你们都做了些什么,变化这么大?”我太疑惑了,不由地问起陪同我采访的建阳烟叶办的相关人员。我坦白地和他们说,我印象中的闽北山区停留在那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老样子,真的没办法相信,山区还能变成“小平原”。
一位负责人简要地回答了我。他说这几年,借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东风,烟草部门加强与市委、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合作,通过一系列的土地平整措施,如变山丘中坡地为梯台地、变零散平坡地为大块平坡地、变不规则缓坡地为规则缓坡地,为农机作业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还加强了对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烟田基本生产条件。
“你看这片地,原来地块零星分散、凹凸不平,春耕秋收靠的是人背马驮,劳力投入大,收成很微薄。现在地平整、路通畅,这为我们全面推行机械化打牢基础。”建阳烟叶生产办公室的同志笑着对我说。
“这些平整的机耕路,其实是我们的致富路。”站在烟地边,烟农魏智友感慨地说,“土地整理前,这里无路无水,今年,旋耕机、起垄机直接开到地里,耕地、起垄一次完成,烟农只要移栽、浇水,活计轻松多了。我家今年一口气种了22亩烟。”
因为改变,让村民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硕果;因为改变,也让村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山区的蜕变,更是让我这个旁观者感受到了烟草行业惠农政策的实在。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