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如今已经进入不惑之年,多年的烟草生涯,让自己看过许多因这棵绿色而起的神奇之草的记忆。在那香气扑鼻,余烟袅袅的环境中,看着这些手指醺黄,用身心来品味这自然醇香的吸烟人,旧时的记忆却上心头。
幼时,生于农村,家乡自有种烤烟的风俗,但那里的生产环境相对落后,对于烟叶的种植是属于粗放型的种植,科技措施的推广也相对落后,记忆中的田间就不象如今这样整洁,从烟草的培育到烘烤都不是那么专业。在把编好烟叶向烤房中递进的时候,就把那对烟的希望进入另外一个层次。看着烤烟的把式往熊熊燃烧的火膛中掷入木柴,那火苗舔着通红的炉壁,绿黄的烟叶的颜色开始转变,那一切现在都那么清晰。
那时的烤房是热闹的,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大家的闲乐之举就是聚在一起,用朴实的语言来描绘本年的希望。但毕竟年幼,不知生命的沧桑是生活的磨砺之苦。许多年后,回顾那山水之间的变幻,自怜那些生活的酸甜苦辣,就是烟叶由青变黄的过程。
那年,约7岁,在编烟的稻场上好多人,各自在编着自己家的烟,区分的标志只是烟杆尾部的名字,当时大家对烟叶的上中下部位也不太重视,对于烟叶的好坏程度只是由烟叶的黄的程度来决定,后来才知道当时的烟为什么不好抽?可能就是在粗加工环节上就决定了卷烟的品质。编烟时候,也就是出烟的时候,看见烤房的门打开后,大家在门前集中,烤房内的烟叶徐徐传出,只听见欢笑与苦闷并存,幼时的我不知道他们的欢乐与哀愁在什么地方决定,到后来才知道,因烟叶的部位不一致,烘烤师傅对烘烤技术也不太全面,导致用中部烟的火候烘烤烟叶,就出现的下部烟的枯焦,上部烟的青黄出现。所以当时出炉的烟叶中,有枯焦的,有青黄的,有柠黄、桔黄的,看着那些不一致的颜色才知道了各人的辛酸,其实也是种植烘烤水平的科技体现。
在家时,农村的孩子总是在做些事,看着背回来的烟叶堆放在狭窄的家里,整个简陋的家里弥漫着那烟叶的香气,夜晚忱着那醇香之气入睡。回忆总是那么美好,可曾会想到自己后来会进入烟草企业。
1993年,分配到了楚雄烟叶复烤厂,看着堆积如山的烟叶,才发觉儿时看到不过是沧海一粟,在东来西往的时光积淀后,看到了那成千上万的烟叶流向全国的卷烟企业;看到了金黄的烟叶经过那条剔筋除叶的打叶线时,由原来带梗的烟叶变成了纯净的烟叶;再看到这些烟叶在卷烟机上成为穿着白外套的烟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20多年劳动光阴时成为自己的记忆。看着烟草企业的蒸蒸日上,看着烟叶企业这些走的风霜雪雨,想着在黄土烈日下耕耘的烟农,记着那些曾经奋斗在烟草战线上老一辈青丝换成白发,那是一幅幅凝固的风景,是一张张陈旧的历史照片。而这些犹如丰碑的岁月,却正是铸造起这烟叶黄金之塔的基点。
如今的烟草,已经在经历了时光的总结之后,把那些先进和科技与设备有效的结合,由当年的简陋厂房,变成了如今的花园工厂,岁月的钟声敲响的永远是沉着的动力,我们的烟草,在推陈出新的使命呼唤中,把烟草的发展一步步的向“现代烟草”推进,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鲜理念,逐步落实于民生发展,把烟草的有害程度尽量降低,让广大消费者安全中消费,让烟草的发展真正向着“和谐安全”迈进。
醇香清甜,是烟叶固有属性,它本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物,用心来体味这自然之香,才是一种对圣物传承的经典。
图片:香气的享受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