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产品和人一样,不同的“水土”孕育出不同的农产品。比如,盐碱地上不适合种粮食,却可以种棉花;沙土地上不适合种水稻,却盛产花生。即使是同一品种的农产品,不同区域的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其品质的形成。比如,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叶闻名遐迩,内安溪山区与外安溪地区相比生态条件就更好,内安溪高海拔、云雾多、日光漫射、紫外线强,所以生产的铁观音香气要好得多;武夷山的岩茶地域性就更明显,只有生产在武夷山的山峰峡谷地带的茶才会具备花香浓郁的“岩韵”。类似可举的例子,还有黄岩的蜜橘、莱阳的梨、烟台的苹果等等,其突出的品质都与生长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可见,自然生态条件是孕育农产品特色品质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须要从生态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就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情况,这将是很大的浪费。
烟叶生产,同属农业生产范畴,农产品地域性的特点,也是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所遵循的基本思想。烟草种植的自然生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是烟叶风格特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知道,世界著名的烟叶产区津巴布韦正是充分利用境内一些地区土壤沙粒含量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气温平稳、昼夜温差大,降雨集中、水分利用率高等这些优越的生态条件而形成独特烟叶品质。我国烟叶产区分布广泛,遍布平原、丘陵和山区,从海拔几十米到2000米均有烟草种植,烟区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主要烟区横跨中温带到亚热带。因此,结合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充分发挥我国烟区生态环境多样性优势,科学确定烟叶生产区域的烟叶风格特色,深入研究特色优质烟叶的生态成因,充分挖掘不同特色风格的生产潜力,这是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近些年,我国烟叶生产发展迅速,但有些产区由于对该区域土壤、气候等主要生态环境条件了解不够,使得一些烟区生产区域定位、品质定位、合理布局烟叶生产等工作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有些烤烟品种被错位地种植在许多产区,使这些产区烟叶应有的风格特色无法有效地彰显。可以说,不在生态的基础上从事烟叶生产,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很难搞出特色优质烟叶来。
当然,生态是难以复制的,生态不可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生态,充分利用生态。还以茶为例,有经验的茶叶种植者在实践中发现,铁观音种植的最佳位置是坐东朝西,因为露水久而日照长;还有一些种植者则采用“穴种”的方法,即在山林中单独开辟茶园,保持周边的原生面貌,茶树处于半野生状态,使茶树与其他植物协调共生。在烟叶生产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烟叶产区开始结合本区域生态条件深入开发本土烟叶的特色风格。例如,针对不同的烟区气象、植烟土壤养分等状况,选择最能彰显特色风格的烤烟品种,制定不同烟叶生产技术方案。据了解,皖南烟叶特殊的焦甜香风格就是根据生态条件尤其是土壤类型(含沙状况)而开发出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河南烟叶主产区七八月份的光温条件是浓香型烟叶形成的优势生态因素,将烟叶成熟期与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态优势结合在一起,烟叶的浓香型特色会更加突出;福建5月份的温、光照条件可能是成就福建“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关键因子,而7月份太强的光照和太高的温度不利于其烟叶风格的彰显。
有人说,一泡好的铁观音,集中了“天、地、人、种”四大要素,以致产生无可名状的“观音韵”。对于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来说,同样需要这种“天时地利人和”,要选择具有生态优势的产区,充分利用好优势产区的特色生态,坚持“良区、良种、良法”的原则,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科学种植的进取之心,唯有此,我们才能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烟叶,这不仅是一方水土一方“烟”,而且是各方水土都能出“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