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河,漳平市双洋镇员当村人,平日好喝两口小酒,人称“朱八两”,今年43岁。都说“四十不惑”,朱清河也是如此,他总认为,年过40的他依然走在最宽广的人生道路上,他的人生,还会有更多的精彩。
时间回到15年前。199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各地,也吹到了双洋镇员当村。越来越多的人摩拳擦掌,想要到大城市里一展身手,而28岁的朱清河却选择留在员当,选择了种植烤烟。他说,这些年,他看到了很多人“走出去”,却也看到不少人“遛回来”。“咱农村人,没什么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大城市是个‘黄金窝’,虽好可难有容身之所,还不如自己的稻草窝。可种植烤烟,双洋镇却是老烟区了,有前辈们可以取经,更有烟草公司帮忙,可要稳当多了。”
虽说最开始选择种烟求的是稳当,但随着朱清河种烟技术的不断提高,他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野心”,走上了谋发展的种烟路。在同村人蹑手蹑脚、小心翼翼靠劳力种烟,靠天吃饭的时候,朱清河已经在家人的鼓舞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成长为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种烟能手。五年来,朱清河家不仅新建了密集型烤房,还配置了起垄机一台、培土机一台、剪叶器两台,种植机械化程度一直走在员当村前列。面对村里同行们的不解,朱清河正经的算了笔帐,“以往人工起垄亩需1.81天,采用机械起垄亩仅需0.25天,种植30亩就可节省47天,一天按90元测算节约金额达4230元呢,这可抵得上咱家俩娃儿大半年的学费呢!”最近他又在琢磨着烟农专业合作社这新玩意儿,甚至跟烟草部门员工借阅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手册》,对里头的各项政策优惠、程序规定说起来头头是道。每日日程又多了一件大事,就是跟村里的老资格们商量,如何向其他乡镇取经,建立起自己的合作社,带着更多的新鲜人实现轻松种烟、种好烟。
朱清河有一本黑色的小本本,纸页有些泛黄,封皮也卷了起来,可里面却满满实实记录着他的规划。他希望,进一步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吃“烟叶饭”,赚“烟叶钱”,让全家过上更好的日子;他还希望买台电脑,跟上潮流,跟在漳平一中读书的女儿学习如何上网,利用网络多学学种烟知识;他还希望,过两年钱赚够了,趁着农闲时间,全家一起去出去旅游,好好玩几天……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