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镇概貌。 李青摄
“卜多小河牛栏江,海拉汉子泪汪汪;男到十六打工去,女嫁外地不还乡。”这是十几年前,海拉百姓口中常念叨的民谣。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镇,境内山高谷深,既有海拔2879.6米的贵州第二高峰平箐梁子,又有海拔较低的牛栏江河谷地带。地势落差大、交通闭塞、水土流失严重,种种因素导致海拉镇一直处于极贫状态。
在这里,烤烟是留守家乡的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2020年,该镇有170户烟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78户。
为了给海拉的烟农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毕节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设立了海拉烟叶收购点,如今点上共有赵泽坤、钱朝华、李茂义、陈朝勇4位烟叶技术员。他们之中,在海拉时间最长的赵泽坤已经待了13年,时间最短的李茂义也已经待了6年。
十余年来,他们陆续加入海拉烟叶收购点这个小家,共同服务着海拉镇的烟农,管理着分布于16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烟叶,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户户家庭摆脱了贫困这个“顽疾”,通过种烟盖起了新房,改善了生活,过上了更加幸福的日子。
红光村烟农杨玉华今年55岁,因小儿麻痹后遗症留下残疾,他的妻子自小双腿发育不良,两人养育着三个孩子。赵泽坤至今仍对杨玉华的老屋记忆犹新。
“第一次到他家的时候,家里没有一个像样的凳子,塑料凳都是向邻居家借的。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赵泽坤说。
从2012年起,赵泽坤开始与同事一起帮扶杨玉华。他们妥善利用行业补贴资金,在杨玉华家屋后修建了30立方米的水窖,解决了杨玉华一家和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在产业上,杨玉华在赵泽坤他们的帮助下种起了烤烟,技术员们轮流指导他开厢起垄、适时移栽、大田管理,大家出工出钱又出力,只为杨玉华能通过种烟改善生活。
2019年,杨玉华种了8亩烟叶,收入近4万元。用上政府的补贴资金,加上多年的积蓄和孩子外出打工寄回的生活费,杨玉华修建了一幢新房,购置了沙发、茶几,生活越过越好。
杨玉华是靠种烟脱贫的代表,花果村烟农沈成维则是靠种烟致富的代表。今年28岁的沈成维曾外出打工多年。2014年结婚以后,为了照顾家庭,他回到了家乡。经过深入了解,2015年,沈成维开始种起烤烟。
“烤烟属于订单农业,不愁卖,相对效益也比较高,又有技术员指导,我从一开始就很有信心种好烤烟。”沈成维说。
一年又一年,沈成维的种植规模从开始的8亩发展到今年的45亩。通过种烟,他家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小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了海拉烟叶收购点的四位守望者,海拉镇的不少群众通过烤烟种植点燃了生活的希望,烟农的家里传出了欢声笑语。他们有的通过种烟积累了资金,做起了买卖;有的认准了烤烟种植这条路,年复一年在烟田里打拼着。
烟农们的欢笑背后,是海拉烟叶收购点的技术员们长年累月的奔走与劳碌,是他们真心无悔的指导与帮扶,是他们一如既往的奋斗与坚守。
赵泽坤从海拉的大山中走出,见过繁华的城市,也体验过现代便利的生活。当毕节市局(公司)将其派回海拉时,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心中充满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海拉驻点的13年里,赵泽坤既团结同事,又照顾烟农,自己出资帮烟农购买烟用物资等事例不胜枚举。今年,红光村60多岁的杨长生种了5亩烟,了解到老人比较贫困,赵泽坤为其垫付了全部种烟投入。
作为点长,在日常工作中,赵泽坤事事带头。“我坚信,自己走在前面,别人才不会说什么。我必须先做,才能带动别人一起做。”赵泽坤说。
与赵泽坤不同,钱朝华的家在三百多公里外的贵阳。2010年初到海拉烟叶收购点时,他连当地老百姓的话都听不懂。
十年过去,钱朝华已经把海拉当作了自己的家乡,把助力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烟农刘加兵、唐大发和彭小华都曾是钱朝华服务片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他们想改变现状却又无计可施。
了解到三人有种烟意愿却缺资金缺技术,钱朝华毫不犹豫地承诺,愿意为他们垫付物资款,并提供种植烤烟的技术指导,让他们放心大胆地通过劳动改变贫困的窘境。不仅如此,钱朝华还自费为他们每家购买了一对小猪,帮助发展养殖业。如今,三人都通过劳动实现了脱贫。
“海拉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干好,做好服务,帮助更多的人。”钱朝华说。
时光荏苒,2020年转眼过半。如今,海拉镇的烤烟到了收获的季节。
面对烤烟生产中最关键的烘烤环节,赵泽坤他们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但这种忙碌,让他们感到充实、踏实。那一片片金叶,就是寄托,就是希望。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