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横跨哀牢、无量两山的锦屏镇是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城所在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铺展成一幅灵动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上耕耘、劳作的人们,如川河般昼夜奔流不息,共同创造着不凡的奇迹,让银生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3年8月27日下午3点多,我们来到距离景东县城7公里座落在孔雀山上的锦屏镇烟叶站。由于烟叶收购刚刚开磅没有几天,这里还显得很清静。锦屏镇烟叶站站长沈维孝说,今天约定交售烟叶的烟农不多,大多已交售完毕陆续回去了。
不一会儿,“突突突”一阵摩托车声音传过来。“哎,老乡,过来歇会,喝喝茶,聊聊天!”
“今年种了几亩烟,会有多少收入?”
“14.9亩,收入估计有6万!”
在锦屏镇烟叶站烟农培训室外面的茶桌旁,质朴的无量山汉子胡文达一边脱着外衣一边谦虚地笑着说。谈起烤烟,胡文达的眼里闪现出阳光般明媚的透亮。
“全身心投入,尽力而为。”今年48岁的胡文达总结种烟经验时说。
烟农带头人 开创幸福人生
当年,家住锦屏镇董报村的胡文达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1993年,政府发动种烤烟,他第一批加入了烟农队伍。20年来,作为第一批屈指可数的烟农带头人之一,他一路披荆斩棘,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开创了幸福人生。
董报村变化很大,家电、太阳能、三轮摩托、拖拉机、二轮摩托什么的都已普及,房子院落都打整得很好,日子过得很舒坦。胡文达直率地说,不会种烤烟的人才去割松香、捡菌子。
站长沈维孝介绍说,通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2008年董报村烟农收入即达600余万元,户均收入1.44万元,当时就已成为普洱市名副其实的烤烟生产第一村和专业村。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镇烤烟生产集成技术配套推广不断进步和完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预检等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种烟农户效益比以前更高,户均收入比2008年已翻了一番多。
回想1993年以前,当时胡文达家主要经济收入就只靠种甘蔗,经济不宽裕,温饱都有点难。胡文达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强大的烤烟产业作支撑,家乡不可能会有今天良好的发展态势。他说,董报村的水渠、水窖、烤房、机耕路、大桥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都少不了烟草行业的直接投入和产业发展带来的直接、间接效应,种烤烟还有各种可观的补贴,目前还找不到其他能替代烤烟的产业。
一线技术员 潜心做事尽职责
前些年胡文达成为了锦屏镇烟叶站一名技术员,同时还成为一个专业化漂浮育苗的业主。2013年他投资育了120个棚的烟苗,供600亩烟叶移栽用,扣除成本,赚了一万多元;作为技术员他从合作社还可领取1800元的月薪。
从传统育苗到营养块、营养钵、营养袋假植到漂浮育苗;老式明三暗五小烤房、立式炉烤房、立式炉热风循环烤房到卧式密集烤房等等他都见证过经历过。技术员是烟叶质量的真正操作手,前期漂浮育苗、中后期大田生产管理、采收、烘烤、收购等关键环节技术胡文达都责无旁贷地要把好关、负好责。胡文达说,过去零星育苗,后来搞集中育苗,开始时很多烟农不懂操作,他就把其他烟农的育苗棚子搬来自己家里集中无偿代为育苗。
2008年以来普洱市新烟区开发建设期间,他受命与其他五名技术员一起到景东县西区(林街、景福、曼等、大朝山东镇)参与新烟区开发建设近两年时间,还参与了漫湾电站、大朝山电站移民种植烤烟的专门指导等工作。在西区新烟区搞开发技术指导工作初期,逐家逐户去开会,特别到了烘烤期间真是忙,后来当地烟农说“种烤烟经验不足,非常感谢你们的指导!”
胡文达说,有一次他和另外一名技术员云坤到景福乡金鸡岭参加烟叶预检培训,回来时突遭暴雨,路上汹涌的洪水漫到了摩托车链条上,路面泥泞不堪,危急时刻又遭遇前后路面同时塌方。60多公里的山区毛路,他们两人硬是艰难地骑着摩托车淋着如注的暴雨回到了景东县芹菜塘烟站。
在技术员这个岗位上,胡文达是尽心和称职的。他说,烤烟科技含量高,作为一线技术员,要善于听领导、听专家和老师们的讲授,要善于将这些东西转化为广大烟农容易接受的明白话。譬如优化烟叶结构,其实以前年年都在搞优化,只不过这两年来规范化了,田间不适用烟叶要集中销毁,内外业痕迹资料要体现真实性和可追溯性,虽然具体工作中压力还是挺大的,但通过深入细致地做工作,向村民们讲清楚低等烟叶过剩,库存量大工业不需要,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收购指标和维护好烟叶质量品牌信誉,才会有烤烟产业发展的未来等等,通过讲政策和算账对比村民们还是能积极配合支持。
胡文达两个子女一个在昆明读大学,一个在读职高,每年至少两万多的学费,就靠着烤烟带来的收入。目前,最大愿望就是一如既往地做好技术员、管好烟、种好烟、子女成器,就非常欣慰了,胡文达充满感情地说。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